|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1) racial identity
种族身份
1.
As a political writer,Walker explores the perplexity of blackness and whiteness and racial identity,means to build the racial ident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
沃克从种族经验入手,对《梅丽迪安》中的黑白困惑和身份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跨种族关系的确立来建构黑人的种族身份。
2.
In this play,Baraka adopted many traditional African myths and Eden myths so as to reveal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black and their confusion in their pursuit of racial identity.
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甸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暗示种族融合的时机尚未成熟。
2) Raci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种族身份建构
3) national identity
民族身份
1.
With a special perspective of narrating,the novel Spirit of Grasslands written by female writer Hayixia confirm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Kazak people and presents the cultural spirit,i.
《魂在草原》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借音乐传说确认了民族身份,从而勾画出哈萨克人的文化精神,即善待生命、情感丰富、敢作敢为、笑对苦难、坚忍不拔。
2.
English globalization places people in a dilemma: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in English or retain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英语全球化使人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人们要通过英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 ,另一方面人们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
3.
The thesis studies the different methods applied by the two kinds of news media and their different political purposes in constructing China’s national identity.
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语用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方法对中美媒体对中国“神舟六号”的报道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为构建中国的民族身份两国媒体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及所要达到的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
4) ethnic identity
族裔身份
1.
This paper tries to reflect on the academic phenomenon,and discusses two important issues,namely,ethnic identity and Chinese writing.
围绕族裔身份与汉语写作两个层面,对这一学术现象进行梳理和辨析,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反思这种转向的局限性,以期对当前的华文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5) ethnic identity
民族身份
1.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eepens and expands, the multiplicity and dynamics of ethnic identity are increasingly obviou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through CS occurs more frequently.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日益深化,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和动态化也愈显突出,通过语码转换建构民族身份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6) lordship
[英]['lɔ:dʃɪp] [美]['lɔrd'ʃɪp]
贵族身份
补充资料:美军士兵身份牌
Image:11824700181835105.jpg 美军士兵身份牌 士兵身份牌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就在部队中开始配发了。当时的身份牌非常简陋,只是一个小纸牌,上面写着携带者所属部队的番号及本人姓名。作战中,若有人员伤亡,根据其身份牌上的记载,别人就可以知道伤亡者属于哪个部队。虽然这种身份牌质地粗糙,并且作用单一,但它却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军人佩带身份牌的先河。 时光飞逝,转眼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打得非常残酷。由于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许多士兵受伤或阵亡后已血肉模糊,没法辨认。而那些极易损坏的纸质身份牌已不能适应军队的需要,于是金属身份牌便在战火中应运而生了。美军在一战中佩带的身份牌为圆形,由铝制成,在上面压印出佩戴者的部队番号、血型、姓名。当时,参战的各国军队基本上也都配发了金属身份牌,而美军在战争末期更是增加到每人两枚。 二战时期,美军的身份牌又有了新的改进,首先,它的形状由圆形变为椭圆形,在材料上用铝合金取代了铝,使之更加坚实耐用。并且边缘处有一个小缺口。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许多尸体根本无法辨认,有的尸体更是被随便掩埋,当数年后被发现时早已成为了枯骨。而这时,美军的铝合金身份牌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某人阵亡后,其战友会把阵亡者的两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里,一枚放在尸体旁边。当死者无法被运回国时,也可以带走一枚身份牌当做死亡证明。 但二战时的美军身份牌有一个缺点,就是各军种的形状都不一样,陆军偏小,陆战队与海、空军的大小也不一样,这给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到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军各兵种的身份牌都改为统一的形状及尺寸,同时边缘上的缺口也消失了,比起二战时的身份牌,这种统一的身份牌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其材质采用不锈钢,比铝合金更加坚固耐用。 越南战争期间,50年代研制的身份牌逐渐暴露出它的缺点。首先,越战时美军因为在热带丛林作战,所以在军服内穿的都是无领背心或索性什么都不穿,外面只穿一件热带战斗服。这样,不锈钢的身份牌便极易划伤裸露的皮肤。其次,这种身份牌在战斗中,特别是执行潜伏任务时,容易与武器碰撞,发出声响,暴露自己。由于以上的缺点,美国的地面部队及大部分海、空军士兵开始对这种身份牌深恶痛绝,许多人把这种被戏称为"狗牌"的小金属牌子扔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宗教符号的标志或和平纪念章。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军方对这种身份牌又做了改进。先是在牌子四周包上一层塑料薄膜以改善其上述缺陷。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但由于塑料膜不结实,容易磨损,所以很快就不用了。很快地,一种新的改进方案被提了出来,就是在其四周套上橡胶圈。这样,不锈钢身份牌的上述缺点就不存在了,美国大兵们又把这些小牌子重新挂到了脖子上。 美军现在使用的身份牌与越战时的区别不是很大,主要差异是在制作方法上。以前的身份牌上的铭文是采用机器压字的方法,成本高而且不漂亮。现在的美军身份牌上的铭文是采用光电技术来进行雕刻的,成本低而且美观大方。 由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在今天的美军身份牌上,除了常有的一些标识,如兵种、部队番号、姓名、军衔、血型外,还增加了宗教信仰一项,不同的宗教信仰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如c代表信仰基督教(christianity ),b代表佛教(buddhism ),j代表犹太教(judaism ),l代表伊斯兰教(lslam)等,而无宗教信仰者则用nr表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