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ida and Taihe
茨达和太和
1.
Geochronology of Layered Intrusions in Cida and Taihe Districts,Panxi Area,Sichuan Province;
攀西茨达和太和层状岩体时代
3) Protect with too with
保和太和
4) Heda
和达
1.
It consists of five fundamental principles:Heai,Heli,Hechu,Heda and Hesheng.
其包括了和爱、和立、和处、和达以及和生五项基本原理。
5) harmonious Taihu Lake
和谐太湖
1.
The meeting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Taihu Lake.
与会代表就太湖的发展和保护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广泛共识,并为保护环境、发展旅游、共建和谐太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 Taihe Dian
太和殿
1.
A Study of the Large Timber Construction Work at 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Taihe Dian)in the 34th Year of the Kangxi Emperor(1695);
康熙三十四年建太和殿大木结构研究
2.
Five talismanic boards were placed in the ceiling of Taihe Dian,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 in the north,east,south,west and center.
太和殿顶棚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上分别供奉着五块符板,每块符板上镌刻了佛教常见的经咒(陀罗尼)、咒牌和宫宅神王尊名以及道教七十二镇宅灵符,反映出清代宫廷佛道合一、汉藏佛教交融现象的普遍存在。
补充资料:太和城遗址
中国唐代南诏国前期都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北7公里太和村西。因城筑于大山坡上,故名"太和" (夷语称山坡为和)。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次年迁都太和。至唐大历十四年 (779)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历时40余年。196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城址进行了调查和实测。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城西倚点苍山,东临洱海,因有天然屏障,故无东、西城墙。南、北城墙均自点苍山佛顶峰向东延伸到海边。南城墙方向东偏南,全长3350米;北城墙方向东偏北,全长3225米。全部夯土筑造,保存较好的一段至今还有3米多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城址内佛顶峰上有一小城,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周长约1000米,志书称金刚城或南诏避暑宫;现存一方形土台,边长60米,清代在其上建佛顶寺。城址内出土文物有夹砂陶片、带釉陶片及有字瓦等。其中莲花纹瓦当与唐长安城兴庆宫遗址出土的相同。
南诏德化碑在城址西南部,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南诏王阁逻凤所立。碑高3.02米,宽 2.2米,厚0.58米。因风化严重,文字大部已剥蚀。碑阳正文40行,计3800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王朝、吐番的关系,并涉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着重表白南诏"世世事唐",后不得已叛唐而归吐番的苦衷。碑文婉转动人,词藻华丽。书体在行楷之间,遒劲秀拔。南诏清平官蜀人郑回撰文,流寓南诏的唐御史杜光庭书写。碑阴刻职官题名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军将、大总管等百余人。该碑是研究南诏前期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碑文在明万历《云南通志》中已有著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碑为金石学家王昶访获。嘉庆三年(1798)李亨特曾就地建亭保护。1962年国家拨款修建碑亭。1985年国家又拨款重建碑亭。
该城西倚点苍山,东临洱海,因有天然屏障,故无东、西城墙。南、北城墙均自点苍山佛顶峰向东延伸到海边。南城墙方向东偏南,全长3350米;北城墙方向东偏北,全长3225米。全部夯土筑造,保存较好的一段至今还有3米多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城址内佛顶峰上有一小城,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周长约1000米,志书称金刚城或南诏避暑宫;现存一方形土台,边长60米,清代在其上建佛顶寺。城址内出土文物有夹砂陶片、带釉陶片及有字瓦等。其中莲花纹瓦当与唐长安城兴庆宫遗址出土的相同。
南诏德化碑在城址西南部,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南诏王阁逻凤所立。碑高3.02米,宽 2.2米,厚0.58米。因风化严重,文字大部已剥蚀。碑阳正文40行,计3800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王朝、吐番的关系,并涉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着重表白南诏"世世事唐",后不得已叛唐而归吐番的苦衷。碑文婉转动人,词藻华丽。书体在行楷之间,遒劲秀拔。南诏清平官蜀人郑回撰文,流寓南诏的唐御史杜光庭书写。碑阴刻职官题名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军将、大总管等百余人。该碑是研究南诏前期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碑文在明万历《云南通志》中已有著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碑为金石学家王昶访获。嘉庆三年(1798)李亨特曾就地建亭保护。1962年国家拨款修建碑亭。1985年国家又拨款重建碑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