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佛教石窟
1)  Buddhism grotto
佛教石窟
1.
The relation between Danxia landforms and Buddhism grottoes along the Silk Road;
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2)  Buddhist Grotto Sculpture Art
佛教石窟造像艺术
3)  the Qianfo gorroto
千佛寺石窟
1.
Because of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 airslake, the watery corration and the contrived destroy, the Qianfo gorroto was damaged badly.
千佛寺石窟因物理、生物风化和水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而损坏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并防止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应从改善环境、治理生物病害、岸体加固和水害防制等方面入手。
4)  grottoes in Qianfu cliff
千佛岩石窟
1.
The writers have done precise topographic survey of the grottoes in Qianfu cliff Combinedwith the drawings of the layout, section and facade, grotto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and numbered.
本文是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科学考察成果的第一部分。
5)  Wanfotang Cave Temple
万佛堂石窟
6)  Yi Xian Wanfotang Shiku
义县万佛堂石窟
补充资料:印度佛教石窟
      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主要遗迹之一。凿石开窟约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7~8世纪逐渐衰微。除印度比哈尔邦巴拉巴尔山区有一组最早的石窟群外,主要分布于温迪亚山脉和德干高原一带,其中重要代表有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旃陀等。在千余年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早期佛教石窟(前3~公元3世纪)和笈多王朝时期石窟(4~7世纪)两大时期。
  
  早期佛教石窟 最早的石窟是比哈尔邦格雅城北的巴拉巴尔石窟群,开凿年代约在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代。其中主要者为洛马沙梨西石窟。佛教兴起之初,佛寺建筑皆为木构茅棚,最初的石窟即仿木构形制。洛马沙梨西窟单穴一门,高仅4米,石穴为椭圆形,实为单人修隐之处。其门面完全按当时木构僧舍凿刻,在拱形门楣上加以茅棚式顶,柱、梁、檩、椽皆无遗漏,门楣还刻有一道装饰浮雕,以群象礼拜佛塔(窣堵婆)为题材。它的凿石技术和精心修饰代表着印度石窟艺术传统的开端,直接影响于日后的石窟。此后,石窟建筑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两类主要形制:①佛殿或经堂式石窟,为僧徒拜佛的圣所,主体为一长方形拱顶殿堂,殿内正中设一窣堵婆,内藏佛骨。②佛寺或僧房式石窟。为僧徒住所,中心为一方形大厅,周围遍凿供居住的石室,厅内中央正对大门处设一佛堂。多数重要石窟都兼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形制。现存早期佛教石窟中,最早的佛殿式石窟以位于孟买东南的巴查石窟为代表。该窟既有佛殿也有僧房,约凿于前2世纪初。殿堂高约8米,进深21米,宽9米,门面高10米,殿内排列八角形石柱27根,柱高4米,上承茅棚式拱顶;殿堂终端呈半圆形,正中立佛塔。门面凿出窗、露台等,可能还有一木构的殿堂正门。其结构仍多沿袭木构寺庙。到公元1世纪前后,逐渐抛弃仿木结构而自成一体,其杰出代表就是卡尔利石窟的大佛殿。
  
  卡尔利石窟位于孟买东南,大佛殿高13.7米,进深37.9米,宽13.9米,全殿由中堂和两侧堂组成,以列柱间隔,中堂宽8米,是主要部分。两边列柱高5.4米,下有鼓形柱础,上有莲花形柱头,其上刻跪象、跃马和骑手的雕像,上承高8.3米的券顶。中堂终端正中立窣堵婆,上竖一木制伞盖。门面为石刻结构。门前立双石柱,莲花形柱头上刻四狮连体并立像,四狮之上可能还承一铜制法轮,但今已不存。大门与殿堂之间为门廊,高18米,三面遍布浮雕,两壁基部雕出群象顶托之状,装饰极为富丽精美。
  
  笈多王朝时期石窟 笈多王朝时期,佛教石窟陆续兴建,其主要代表是阿旃陀石窟。此地的早期佛教石窟属小乘佛教,笈多时期则属大乘佛教,形制上基本为佛殿、僧房两大类,但雕刻更为精细,装饰更为华美,且多施彩绘壁画。阿旃陀石窟的笈多时期作品中,以19号窟的佛殿建筑最为卓越,其中堂两边列柱和柱上斗栱,皆饰以图案、花草纹样和人物浮雕,堂内正中的佛塔和门面的窗、门两边及周围墙面遍设大小神龛,内刻佛像或菩萨像,杂以花草图案和各类细部装饰。19号窟不仅以建筑优美著称,而且以其千姿百态的佛像雕刻标志着笈多王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发达。 阿旃陀的僧房石窟可以1号窟为代表,它的中央大厅每边各宽21米,正门列6根石柱,厅内三边有16间石室和1座佛堂,连同门外石室共达22间,大厅、佛堂及各石室绘有精美的壁画。(见彩图)  石窟艺术的传播 印度佛教石窟的建筑与雕刻风格影响及于东南亚各地。但东南亚开凿石窟甚少,直接继承石窟艺术传统的是阿富汗和中国的佛教石窟(见中国石窟寺考古)。阿富汗巴米扬等地的石窟汇聚了印度石窟建筑和犍陀罗艺术的成果,将石窟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形成了中亚地区的独特的巴米扬艺术流派(见巴米扬佛教遗迹)。
  
  

参考书目
   R.C.Majumdar, e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the India People,2nd ed.,vol.Ⅱ, Bharatiya VidyaBhavan,Bombay,1953.
   常任侠:印度阿旃陀石窟,《新建设》1955年 1期。
   B.Rowland,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India,Penguin Books,London,195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