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其寺位于辽上京南15公里的山谷中。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当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悲哀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西,各自把定金刚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阳刻梵文:“六字真言”。“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还有石窟若干,其中有辽史所记弘福寺及开化寺遗址,诸多迹象表明这里是辽、清两代弘扬佛法的对地。
石窟前砖木结构喇嘛庙的存在,又使辽代石窟与清代佛殿跨跃时间的差异连在了一起。
真寂之寺及桃石山同南面重要的第四纪冰川遗址“七锅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景观。
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其寺位于辽上京南15公里的山谷中。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当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悲哀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西,各自把定金刚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阳刻梵文:“六字真言”。“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还有石窟若干,其中有辽史所记弘福寺及开化寺遗址,诸多迹象表明这里是辽、清两代弘扬佛法的对地。
石窟前砖木结构喇嘛庙的存在,又使辽代石窟与清代佛殿跨跃时间的差异连在了一起。
真寂寺位于巴林左旗查干哈达乡哈布其拉附近的山谷中,距辽上京遗址四十华里。真寂寺今名“善福寺”,一九七四年修缮庙堂顶盖时,在石窑门楣上方,发现阴刻“真寂之寺”四字。“真寂之寺”原系辽代开凿庙内石窟时所题之原名。
“真寂寺”附近风光奇秀,桃石山从沟谷骤然拔起,桃石以三点支撑在山顶崖端,风吹犹动,雨打欲摇,大有轰然坠落之感。早年古木苍郁,高山隐寺,极为幽邃。
桃石山山峰,也叫钦达慕尼峰,爬上这座山峰,须经“阎王道”。阎王道东北角落里有一大卧牛石,面向东方,形似乌龟,人称“金龟”,金龟下有一空洞,人称“金龟穿洞”。
钦达慕尼峰东梁上有个五丈深的狭洞,洞口极狭,侧身方能入内。洞内空气清新,寒气逼人,愈往里则愈宽。洞中部漆黑一团,目无所见,这就是“娘娘洞”。
钦达慕尼峰的东北有两个突起的岩石,名曰探哨岩,象是守卫钦达慕尼峰的两个哨兵,来这里朝圣的人,须绕它三遭。
桃石,算是最引人注目的奇景,传说是仙人一口气吹成的,桃石约有十个蒙古包大小,形如心脏,以尖尖底端与峰顶岩石相连接,好似生长出来一颗鲜桃。朝圣的人们来到这里也需转它几遭。它的西沿距崖边只有咫尺,不小心则有坠入崖底之险。
真寂寺多少年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佛门圣地,离奇的传说中有人们对这一古迹的敬慕之情,更有过去人们意识形态中的模糊认识。今天,真寂寺已成为考古工作者和游人们考察观赏辽代文化艺术的名胜古迹。
真寂之寺及桃石山同南面重要的第四纪冰川遗址“七锅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