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axodiaceae
杉科
1.
Leaf epidermal structure and stomatal parameters of the genus Taxodium (Taxodiaceae);
落羽杉属(杉科)叶表皮结构及气孔参数
2.
Studies on Cuticle in Fossil Plants of Taxodiaceae;
杉科化石植物角质层的研究
3.
Epidermal Structures and Stomatal Parameters of Taxodiaceae;
杉科植物的表皮结构及其气孔参数分析
3) Cephalotaxaceae
三尖杉科
1.
Chloroplast matK gene phylogeny of Taxaceae and Cephalotaxaceae, with additional reference to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Nageia;
红豆杉科及三尖杉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兼论竹柏属的系统位置
2.
The present paper has investigated the karyomorphology of 4 species in the Cephalotaxaceae for the first time.
4种三尖杉科植物的核形态结构的研究结果如下:它们的间期核均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分裂前期染色体属于中间型,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核型为:(1)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Hook。
3.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axaceae, Cephalotaxaceae and Podocarpaceae have long been debated.
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的系统位置及系统发育关系长期以来都存有争议,本文对此三科在实验分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了综述。
4) Taxaceae
红豆杉科
1.
Taxonomic study on Pseudotaxus (Taxaceae);
红豆杉科白豆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2.
Cladistic Analysis of Sequences of Chloroplast rbcL Gene and trnL-trnF Intergenic Spacer in Taxaceae and Related Taxa;
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叶绿体rbcL基因与trnL-trnF间隔区序列的分支分析
3.
PCR-RFLP Analysis of rbcL Genes in Taxaceae and Related Taxa;
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PCR-RFLP分析
5) Taxodiaceae
杉科植物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n Taxodiaceae Culture System and Approach on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初探
6) Cheirolepidiaceae
掌鳞杉科
1.
Microstructures of Two Species of Cheirolepidiaceae from Cretaceous in Zhejiang,China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浙江白垩系两种掌鳞杉科化石微细结构及其古环境意义
补充资料:杉科
杉科 Taxodiaceae 松柏植物门松柏纲种数不多的一科。常绿、半常绿或落叶乔木,树干端直,大枝轮生或近轮生,树皮纵裂,成长条片脱落;叶、芽鳞、雄蕊、苞鳞、珠鳞及种鳞均螺旋状排列,叶披针形、锥形、鳞形或条形,同一树上之叶同型或二型。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小,单生或簇生枝顶,雌球花顶生,珠鳞与苞鳞大部分结合而生或完全合生,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9枚直立或倒生胚珠。球果的种鳞(或苞鳞)扁平或盾形;种子扁平或三棱形,周围或两侧有窄翅,或下部具长翅。该科共16种,9属,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暖地区,仅密叶杉属产南半球塔斯马尼亚,多成微域分布。其中有4个单种属植物,即巨杉(又名世界爷,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北美红杉(又名红杉,产地与巨杉相同)、水杉(产中国川、鄂、湘3省毗邻地区)和水松(产中国南部)。另5属为少种属,即落羽杉(又名落羽松)属( 3种,分布于美国南部与墨西哥 )、台湾杉属(2种,分布于中国与缅甸)、杉木属(3种,主产中国,越南亦有分布)、柳杉属(2种,中国与日本各产1种)和密叶杉(2种)。中国产5属8种,分布于横断山脉以东,秦岭、桐柏山、大别山及江苏南部以南的亚热带中山至丘陵;水松分布较南,可达北热带东部。 杉科植物的化石发现于欧洲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杉科的数量极大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向北甚至到达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格陵兰和埃尔斯米尔岛。在南美洲南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地层中亦有发现。现代生存的杉科的诸种类皆为孑遗植物,它们是往昔曾经繁盛过的杉科植物的残遗种。
现代生存的杉科植物均为单种属或少种属,属间差异极为明显,现在一般将金松属提升为金松科,因其胚胎发育与杉科各属不同。此外,金松有长枝和强烈缩短的短枝,长枝上仅有小形褐色鳞片状叶子,呈螺旋状散生,但在长枝末端则有20~30枚聚集成假轮生。 杉科植物除密叶杉属外,多生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相对湿度较高,夏季凉润,冬季不严寒的自然环境。为亚洲东部与北美南部亚热带地区暖性针叶林的群落树种。许多种由于生长较快、林质优良,能生成大径材,而广为栽培。如东亚的杉木、秃杉、柳杉和日本柳杉;北美的落羽杉、池杉、墨西哥池杉、巨杉和北美红杉。中国产的杉科属种有杉木属、柳杉属、台湾杉属和水松。 杉木属 常绿乔木;叶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线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上下两面的中脉两侧有气孔线,下面的组成较宽的气孔带;雄球花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3个集生枝顶,球形,苞鳞大,与珠鳞合生,珠鳞小,先端三裂,腹面基部着生3枚胚珠; 珠果近球形或卵圆形, 苞鳞大,革质,扁平,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具硬尖,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珠鳞小,具3粒种子,种子扁平,两侧有窄翅。该属中以杉木广为栽培,在中国东部、中部亚热带中为习见的常绿针叶林树种之一,是林业生产中的重要速生造林树种,木材产量占全国商品材的1/5~1/4,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杉木喜温、喜湿、怕风、怕干,最适宜的环境为气候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黄壤和静风的谷地。 柳杉属 为常绿乔木,小枝下垂;叶螺旋状排列略呈五行,锥形,背腹隆起,两侧稍扁,有气孔线,基部下延,雄球花单生小枝上部叶腋,而密集成短穗状;雌球花单个生枝顶,每珠鳞基部生2~5枚胚珠,苞鳞大部分与珠鳞合生,仅上端分离;球果近球形,种鳞木质,盾形,上部肥大,边缘有3~7裂齿,背面近中部有一个三角状分离的苞鳞尖头;种子不规则椭圆形,边缘有极窄的翅。柳杉高大耸直,生长快,寿命长,用途广,适生范围较广,为优良速生树种之一,在中国亚热带诸省区均有栽培。为较喜光的浅根性树种,但侧根非常发达。需要空气湿度大,夏季比较凉爽的海洋性或山地气候。 台湾杉属 包括特产台湾的台湾杉和分布于大陆贵州 、湖北及云南的秃杉。为常绿乔木,小枝细长、下垂;叶二型,基部下延;老树之叶鳞状钻形,在小枝上密生;幼树之叶镰状钻形;雄球花数个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枝顶,苞鳞退化,每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枚胚珠;球果形小,种鳞革质,扁平,上端宽圆常有凸尖;种子扁平,两侧有窄翅。秃杉因生长快,寿命长,干形端直,材质优良,已作为速生造林树种正日益推广种植。为浅根性、中性偏阳树种,侧根非常发达,生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 水松 残遗的单种属植物,现代分布仅局限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等省区的局部地区。但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及福建中部及闽江下游栽培较多。水松与落羽杉属植物一样,性耐水湿,较水杉、柳杉、杉木更喜温暖而不耐寒。为阳性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入土较深,具屈膝状呼吸根,常伸出土面或水面,树干基部膨大。半常绿性乔木 ;叶有3型:鳞形叶较厚,在枝上辐射伸展,宿存2~3年;线形叶二列状,秋后脱落;线状钻形叶辐射伸展排成三列状,生于大树的一年生短枝上,秋后连同侧生短枝一同脱落;球花单生于有鳞形叶的小枝顶端;球果倒卵状椭圆形,种鳞上缘有6~10个三角状尖齿,苞鳞与种鳞几乎全部合生, 仅先端分离、三角状而反曲,位于种鳞背面中部或中上部;种子椭圆形,微扁,具向下生长的长翅。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