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平做平浇工艺
1)  horizontal moulding and pouring method
平做平浇工艺
2)  hozisontal mold and vertical pouring technology
平做竖浇工艺
3)  horizontally molding and vertically pouring
平做立浇
1.
Conside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principal shaft,a special production process with horizontally molding and vertically pouring was adopted.
根据主轴铸件的结构特点及质量要求,采用了平做立浇铸造工艺。
4)  pouring horizontally and cooling vertically
平浇立冷工艺
5)  vertical moulding and pouring method
立做立浇工艺
6)  technics balance
工艺平衡
1.
After nano–SiO_2 tannage, the technics balance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retanning, selective filling, dyeing, fatliquoring on properties of leather was studied.
对纳米SiO2鞣制后的革坯进行复鞣、选择性填充、染色及加脂的工艺平衡研究,同时对纳米SiO2-有机膦、纳米SiO2-Al结合鞣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纳米SiO2鞣革工艺方案。
补充资料:熹平石经
      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始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光和六年 (183)竣事。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的东西两侧。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
  
  汉代提倡儒学,设立五经博士。由于今古文学派之争及各学派以家法传授,兼以历代口授传抄造成文字讹误,致使诸经博士试甲乙科时争辩激烈。甚至有人通过贿赂改正经籍文字使之合其私文。为此,汉灵帝诏令诸儒选定正本,由著名学者蔡邕、李巡等人主持订正文字。并刊刻于巨型碑石之上,立于太学,作为定本,供儒生抄录校对。原碑石数说法不一,有40石、46石、48石之说。王国维《魏石经考》中认为:杨龙骧《洛阳记》中记载的46石最准确。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 7种经文。东汉曾设五经学官14家,《诗经》有鲁、齐、韩 3家;《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 3家;《周易》有施、孟、梁丘、京房4家;《仪礼》有大、小戴2家;《公羊传》有严、颜 2家等。限于时势,石经仅以一家为定本,另在每经碑末列举各家章句异处作为校记。
  
  经文以隶书自右向左直行抄写,各石行数及每行字数各不相同。每经自成数碑,先表后里。每经分出篇章,每篇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单占一行以示分别。书体秀美端庄,为汉隶佳品。据王国维考证,每碑一面约35行,每行约75字左右。马衡则认为每行约70~73字。
  
  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原碑均有碑座。各经石插于碑座之中,依次相连。碑石上原有瓦屋覆盖保护,四面设栏障,仅在南面开门。
  
  东汉末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室,使石经严重残毁。以后历经战乱,虽然在曹魏及北魏时期曾有所保护,但仍日趋残损。唐代初年,魏征曾加以收集,但已不足十分之一。后遂毁失不存。自宋代以来,石经残石陆续出土。北宋洪适《隶释》一书中已开始收录石经残片。历代金石学者也有收集传拓。近代马衡等人曾收集熹平石经加以研究,试图恢复各碑石的原貌,并复原各碑排列次序与树立位置。对经籍校勘、石经刊刻人员、石经兴废等问题也加以考证。马衡著《汉石经集存》一书共收集残石 520件,计存8000余字,最大者存百余字,最小者仅一二字。近年来,又在洛阳太学遗址内陆续发现和收集到一批石经残石及碑趺。为熹平石经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现存熹平石经残石,主要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石刻艺术馆等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