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nal irrigated region
渠灌类型区
1.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saving water irrigation in canal irrigated region;
渠灌类型区节水灌溉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 canals and wells irrigation district
渠井灌区
1.
In order to make the decision adjusted to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fuzzy theory for sequential decision for irrigation mode in canals and wells irrigation district; this theory can help rational using the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为使渠井灌区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决策与实际结合更紧密,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了灌溉序贯多指标模糊决策理论,提出考虑时段指标变权重的渠井灌区灌溉方式选择的多指标模糊关系优选模型,并进一步提出确定多指标变权重的主客观结合法。
3) Branch canal of irrigation area
灌区支渠
5) Nanyang canal irrigation area
南阳渠灌区
1.
With the Nanyang canal irrigation area as an example, a reasonable scheme for water resourc.
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系统分析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面向生态和节水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序列模型系统,提出了综合考虑节水、水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目标多情景模拟计算方法,并以南阳渠灌区为例,得出了比较合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6) Jinghuiqu irrigation district
泾惠渠灌区
1.
Impact of Climate and Discharge Chang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nghuiqu Irrigation District and Countermeasures
气候与径流变化对泾惠渠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
Jinghuiqu Irrigation District are locats in the central of the Guanzhong plain.
泾惠渠灌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引泾河水自流灌溉的大型灌区。
补充资料:泾惠渠灌区
从陕西省泾阳县泾河仲山口引水的自流灌溉工程。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复种指数1.85以上。
沿革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 246年战国时代秦修建的郑国渠,当时引洪灌溉4万顷(折今约1155万亩)。汉代在同一峡谷修白渠,宋代修丰利渠,元代修王御史渠,明代修广惠渠。清代引泾困难,只能从峡谷引山涧泉水,名龙洞渠,清末灌溉面积仅两万亩。这些灌区均为郑国渠的继续。历代引水口遗迹至今尚存。20世纪20年代末关中大旱后,由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了泾惠渠灌溉工程。当时计划灌溉面积64万亩,到1949年实灌50万亩。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扩建、改建了渠首工程和灌排渠系;改善了田间工程,实现了渠、路、沟、井、电、林六结合的方田布局。渠首引水能力由16m3/s增加到50m3/s,8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135万亩。灌区由单一水源的渠道灌溉,发展为渠井结合的多水源灌溉系统。灌区实行计划用水,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并开展科学试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产效益显著。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1982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0.40提高到0.55;灌区粮食单产由130kg/亩提高到579kg/亩。
管理经营 灌区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贯彻以渠养渠方针,加强维修养护,保持工程完好状态,合理征收水费,全面推行按方收费,以量计征的办法,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前灌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灌水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灌溉水源有时不足。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灌区技术改造,加强工程维修养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系统总结合理利用泾河水沙资源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经验,适当灌溉更多的土地。
沿革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 246年战国时代秦修建的郑国渠,当时引洪灌溉4万顷(折今约1155万亩)。汉代在同一峡谷修白渠,宋代修丰利渠,元代修王御史渠,明代修广惠渠。清代引泾困难,只能从峡谷引山涧泉水,名龙洞渠,清末灌溉面积仅两万亩。这些灌区均为郑国渠的继续。历代引水口遗迹至今尚存。20世纪20年代末关中大旱后,由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了泾惠渠灌溉工程。当时计划灌溉面积64万亩,到1949年实灌50万亩。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扩建、改建了渠首工程和灌排渠系;改善了田间工程,实现了渠、路、沟、井、电、林六结合的方田布局。渠首引水能力由16m3/s增加到50m3/s,8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135万亩。灌区由单一水源的渠道灌溉,发展为渠井结合的多水源灌溉系统。灌区实行计划用水,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并开展科学试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产效益显著。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1982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0.40提高到0.55;灌区粮食单产由130kg/亩提高到579kg/亩。
管理经营 灌区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贯彻以渠养渠方针,加强维修养护,保持工程完好状态,合理征收水费,全面推行按方收费,以量计征的办法,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前灌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灌水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灌溉水源有时不足。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灌区技术改造,加强工程维修养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系统总结合理利用泾河水沙资源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经验,适当灌溉更多的土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