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emi-humid irrigated area
半湿润灌区
1.
) to explore th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mechanism of water utilization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treatments in semi-humid irrigated area.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
3) semi-humid region
半湿润区
1.
Dry soil layer forming and soil moisture restoration of alfalfa grassland in the semi-humid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水分恢复
2.
Observation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wind-erosion dust over semi-humid region using two methods showed that the wind-erosion in semi-humid region was weak and the wind-erosion dust which mainly composed of extremely fine sand and silt was thin.
通过两种观测手段对半湿润区农田风蚀物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4) semi-humid region
半湿润地区
1.
Simulating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ine wetlands in semi-humid regions;
半湿润地区河滩湿地水文特性的模拟研究
2.
Research on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prediction model in semi-humid region
半湿润地区旱涝灾害预测模型研究
5) half-moist mountainous area
半湿润山区
6) semi arid and sub humid area
半湿润-半干旱区
补充资料:泾惠渠灌区
从陕西省泾阳县泾河仲山口引水的自流灌溉工程。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复种指数1.85以上。
沿革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 246年战国时代秦修建的郑国渠,当时引洪灌溉4万顷(折今约1155万亩)。汉代在同一峡谷修白渠,宋代修丰利渠,元代修王御史渠,明代修广惠渠。清代引泾困难,只能从峡谷引山涧泉水,名龙洞渠,清末灌溉面积仅两万亩。这些灌区均为郑国渠的继续。历代引水口遗迹至今尚存。20世纪20年代末关中大旱后,由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了泾惠渠灌溉工程。当时计划灌溉面积64万亩,到1949年实灌50万亩。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扩建、改建了渠首工程和灌排渠系;改善了田间工程,实现了渠、路、沟、井、电、林六结合的方田布局。渠首引水能力由16m3/s增加到50m3/s,8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135万亩。灌区由单一水源的渠道灌溉,发展为渠井结合的多水源灌溉系统。灌区实行计划用水,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并开展科学试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产效益显著。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1982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0.40提高到0.55;灌区粮食单产由130kg/亩提高到579kg/亩。
管理经营 灌区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贯彻以渠养渠方针,加强维修养护,保持工程完好状态,合理征收水费,全面推行按方收费,以量计征的办法,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前灌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灌水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灌溉水源有时不足。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灌区技术改造,加强工程维修养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系统总结合理利用泾河水沙资源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经验,适当灌溉更多的土地。
沿革 引泾灌溉始于公元前 246年战国时代秦修建的郑国渠,当时引洪灌溉4万顷(折今约1155万亩)。汉代在同一峡谷修白渠,宋代修丰利渠,元代修王御史渠,明代修广惠渠。清代引泾困难,只能从峡谷引山涧泉水,名龙洞渠,清末灌溉面积仅两万亩。这些灌区均为郑国渠的继续。历代引水口遗迹至今尚存。20世纪20年代末关中大旱后,由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了泾惠渠灌溉工程。当时计划灌溉面积64万亩,到1949年实灌50万亩。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扩建、改建了渠首工程和灌排渠系;改善了田间工程,实现了渠、路、沟、井、电、林六结合的方田布局。渠首引水能力由16m3/s增加到50m3/s,8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135万亩。灌区由单一水源的渠道灌溉,发展为渠井结合的多水源灌溉系统。灌区实行计划用水,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并开展科学试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增产效益显著。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1982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0.40提高到0.55;灌区粮食单产由130kg/亩提高到579kg/亩。
管理经营 灌区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贯彻以渠养渠方针,加强维修养护,保持工程完好状态,合理征收水费,全面推行按方收费,以量计征的办法,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前灌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灌水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灌溉水源有时不足。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灌区技术改造,加强工程维修养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系统总结合理利用泾河水沙资源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经验,适当灌溉更多的土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