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uth-Spreading Buddhism
南传上座部佛教
1.
The South-Spreading Buddhism architecture and its cultural vitality;
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
2) Border of Southwest China and Related Region
南传上座部佛塔
1.
The Stupa of Theravada in the Border of Southwest China and Related Region;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
3) Theravada Buddhism
上座部佛教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ower and Religious Power (Theravada Buddhism) in Pagan Dynasty in Burma;
缅甸蒲甘王朝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
2.
In antient Burma,Theravada Buddhism had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royal power,which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feudal Burma.
在古代,缅甸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
3.
In ancient Burma,Theravada Buddhism kept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oyal power.
在古代缅甸,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4) Theravada Buddhism
南传佛教
1.
The Style and Evolvement of the Stupa of Theravada Buddhism;
南传佛教佛塔的类型和演变
2.
The Culture of Theravada Buddhism and the Dai s Traditional Outlook on Reproduction;
南传佛教文化与傣族传统生育观
5) Hinayana Buddhism
南传佛教
1.
The Early Spreading of Hinayana Buddhism in Thailand;
泰国南传佛教的早期传播分析
2.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of Hinayana Buddhism and Primitive Belief: A Study of Three Villages in Xishuang Banna;
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并存及互通——西双版纳三村调查
3.
In the 6-8 century, Hinayana Buddhism spread to the Dai region of Xishuang Banna, combined with the ruling class and melted together with the animist.
与南传佛教密切相关的巴利语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入傣语,所以佛教文化浪潮在傣语中留下了不少巴利语、梵语借词。
6) Southern Buddhism
南传佛教
1.
Pattra-leaf scriptures have recorded not only the scriptures of Southern Buddhism but also the contents of philosophy,history,law,language,calendar,literature,art,eth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ine,etc.
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补充资料:上座部七部论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七部论书,即《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
《法聚论》又称《法集论》,共分4章,提出122个"阿毗达磨论母"(论的主题)和44个"经论母"(经的主题),详细地分析了心和心所(心的作用),把心分为89种,心所为40种,另外,把色(物质存在)概括为12类等。《分别论》对阿含经中的主要教说(蕴、处、界等)进行纵横的分析,内容与北传的《法蕴足论》相似。《界论》共分14章,论述蕴、处、界三个范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包摄(摄)、不相包摄(不摄)、相互联系(相应)和不相联系(不相应)的关系。《人施设论》主要论述蕴、处、界、根、谛、人"六施设"中的"人施设",用从1种类的"人"到10种类的"人"的增支法说明 142种"人"的不同类别和心理现象。《论事》是"七论"中最后出现的部分。记述佛教在阿育王统治下举行第三次结集时长老目犍连子帝须的说教,因此,此书常常被认为目犍连子帝须所著,全书用问答体的形式批驳当时流行的219种异见,阐明上座部的正统观点。《双论》把蕴、处、界等10个范畴各分为二,成为"双对",然后用这些正反面的范畴分析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发趣论》是七论中最大的论书,因此被称为"大论",主要内容是说明24种因缘关系。
七部论有很多注、复注(末注)和复注的注疏(微注),出现的时间和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公元前2~前1世纪。公元前 1世纪时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即被用文字记录下来,后传播至缅甸、泰国、柬埔寨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用当地的文字传写。1882年英国巴利圣典协会成立后曾出版用罗马字拼写的校订本和英译本。七部论目前在南传佛教地区有重要的影响。
《法聚论》又称《法集论》,共分4章,提出122个"阿毗达磨论母"(论的主题)和44个"经论母"(经的主题),详细地分析了心和心所(心的作用),把心分为89种,心所为40种,另外,把色(物质存在)概括为12类等。《分别论》对阿含经中的主要教说(蕴、处、界等)进行纵横的分析,内容与北传的《法蕴足论》相似。《界论》共分14章,论述蕴、处、界三个范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包摄(摄)、不相包摄(不摄)、相互联系(相应)和不相联系(不相应)的关系。《人施设论》主要论述蕴、处、界、根、谛、人"六施设"中的"人施设",用从1种类的"人"到10种类的"人"的增支法说明 142种"人"的不同类别和心理现象。《论事》是"七论"中最后出现的部分。记述佛教在阿育王统治下举行第三次结集时长老目犍连子帝须的说教,因此,此书常常被认为目犍连子帝须所著,全书用问答体的形式批驳当时流行的219种异见,阐明上座部的正统观点。《双论》把蕴、处、界等10个范畴各分为二,成为"双对",然后用这些正反面的范畴分析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发趣论》是七论中最大的论书,因此被称为"大论",主要内容是说明24种因缘关系。
七部论有很多注、复注(末注)和复注的注疏(微注),出现的时间和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公元前2~前1世纪。公元前 1世纪时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即被用文字记录下来,后传播至缅甸、泰国、柬埔寨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用当地的文字传写。1882年英国巴利圣典协会成立后曾出版用罗马字拼写的校订本和英译本。七部论目前在南传佛教地区有重要的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