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1)  pavement responses analysis
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2)  mechanical response analysis
力学响应分析
3)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动力学响应分析
4)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响应面分析
1.
The optimization of bioconversion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cysteine with immobilized cells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固定化细胞转化DL-ATC生产L-半胱氨酸工艺条件
2.
Study on culture medium optimization of solid fermentation producing acidic proteinase by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酸性蛋白酶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3.
Optimization of enzyme technology for brown rice fiber by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糙米纤维酶解工艺
5)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响应面分析
1.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iamine, biotin, CaCO3 and sodium acetate in fermentation medium for α-ketoglutaric acid (α-KG) production by Torulopsis glabrata CCTCC M202019 were optimized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培养基组分为:硫胺素(B1)0。
2.
METHOD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 was adopted.
方法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
3.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the influences of thermal denaturation temperature,thermal denaturation time and pH on specific activity of phospholipase in the barley root were investigated.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了热变性温度、热变性时间和pH对提取大麦根中磷脂酶的比活力的影响。
6)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响应面分析
1.
Study on Optimizing the Cured Fish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腌鱼工艺研究
2.
The optimum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was ascertain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based on mono-factor experiment which was temperature 52.
对小麦麸皮蛋白的酶法提取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小麦麸皮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3.
SPI and WPC were taken as raw material that the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f protein powder with lecithin using spray granulation were studi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乳清浓缩蛋白(WPC)为原料,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沸腾床喷涂卵磷脂造粒生产蛋白粉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补充资料:路面力学计算
      运用弹性力学、粘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理论,解算路面多层体系内的应力和变形,并验算路面结构的强度。
  
  为路面体系建立数学-力学模式,是用科学原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种方法。研究工作者总是力图采用某些假设,或忽略某些因素,使路面体系的数学-力学模式能得到简化,从而获得理论解答,再通过实验手段对理论结果加以修正,使能付之实用。19世纪末,适用于路面设计的某些弹性力学理论已得到发展,如H.R.赫兹在1884年提出的液体支承板,J.-V.布森涅斯克在1885年提出的半空间弹性课题,它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路面设计研究中都获得了运用。H.M.S.韦斯特加德以赫兹理论为基础,曾于1925年发表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力分析的论文,至今仍运用于刚性路面设计的实践中。1938年A.H.A.霍格作出的弹性地基上无限大薄板的解。以及1945年D.M.伯米斯特对双层和多层弹性体系应力和位移计算的理论解,它们对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设计理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近年来,由于快速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以及弹性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发展,已能编制出任意多层弹性体系的电子计算机程序,求算在垂直和水平荷载作用下体系内任意点的应力和位移,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研究院的ELSYM程序和切夫隆研究公司的CHEV-5L程序,荷兰壳牌研究组的BISAR程序,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的 GCP-1程序等。除了弹性多层体系力学计算的发展外,对粘弹性层状体系也已编出VESYSIIM计算机程序;采用有限元技术处理层状体系和弹性地基上的有限尺寸板等也有了新发展。以上研究成果已部分应用于路面设计。
  
  在路面力学计算的内容中,除了对层状体系和层状体系上的板进行应力和位移分析外,还应包括路面材料强度(抗拉、抗剪或抗变形能力)指标的确定,并根据路面体系破坏的力学特征,建立路面结构的强度验算理论。为此须运用材料力学中物体在复杂应力(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强度理论。
  
  

参考书目
   朱照宏等著:《路面力学计算》,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