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odern ethics
现代伦理
1.
Saying Good-bye to th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ving Towards the Modern Ethics;
告别传统伦理 走向现代伦理
2.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e essence of ethics in modern medicine and medicine in modern ethics is explained here.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简要考察和分析 ,着重阐述了现代医学视野中的伦理与现代伦理视野中的医学应当所具有的本质形相。
2) modern ethics
现代性伦理
1.
The modern ethics attributes the birth of morality and the standard of behave to the society,and look for widespread and rational moral norms in the society.
现代性伦理把道德产生和道德标准都归根于社会,依凭社会寻求普遍的、理性的道德规范,由此造成个人道德责任感的扭曲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衰退。
2.
“Is individual morality possible”a theoretical issue aroused by the current moral situations examining from Bauman’s post-modern ethics, aims at rethinking and criticizing modern ethics through borrowing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his theory, thereby establishing and enhancing individual’s moral competence and recognition.
在对现代性伦理和道德的批判性分析中,有伦理而无道德是其对现代性道德生活的基本判断,究其原因,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现代性道德是普遍理性主义与进步主义价值观支撑下的“普遍道德规范的表达”,忽视了产生这些规范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与个体非理性的直觉的情感体验,结果个体自主的道德自我被他律的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所取代。
3) postmodern ethics
后现代伦理
1.
So postmodern ethics must be formed to guarantee the individual s liberty.
鲍曼全面细致地描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性质,认为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已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流动的个体化社会表征为自由的获得和安全感的缺乏,后现代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和多元主义,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保证和体现"道德自我"自由选择的个人主义性质的后现代伦理学。
4) modern ethics
现代伦理学
1.
The postmodern ethics points out that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dispelling ethic mechanism happen to be the well-established reason,subjectivity and secularity in modesn ethics,which are the essential causes leading to internal conflicts in modern ethics.
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与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有关,而首当其责者正是现代伦理学本身。
2.
The inchoation of Chinese modern ethics was very closely related with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发端与北京大学关系紧密。
3.
The viewpoint that the core of modern ethics is "justice, rightness and norm" is also expounded.
以发展伦理和责任伦理的视角揭示了伦理学由关注个体伦理行为到社会伦理行为研究的现代转向,阐明了现代伦理学的核心是"正义、正当、规范"的观点,并深刻地剖析了"正义、正当、规范"的伦理意蕴。
5) modernityethics
现代性-伦理学
补充资料:西方现代伦理学
19世纪中、后期尤其是20世纪以来,发生并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各种道德学说和流派的统称。主要有:实用主义伦理学、直觉主义伦理学、新实证主义伦理学、存在主义、新正统派、新托马斯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派别的伦理学说。
特点 现代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化,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道德问题异常突出,道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情绪日益强烈。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提高道德的威信,西方一些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逐渐转向探索伦理学发展的"新途径",试图把伦理学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形式上。20世纪初,以G.E.摩尔批判传统伦理学的"自然主义错误"为开端,一些伦理学派如直觉主义等,转向探讨道德判断和规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它们是否具有客观基础、是否具有真理性等问题。从而改变了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传统方向,出现如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形式主义倾向。直觉主义、新实证主义等伦理学派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特征,并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曾一度占统治地位,至今影响不绝。直觉主义、新实证主义不满意传统伦理学对道德问题的解决,力图把哲学的分析方法移植到道德领域,以建立"科学的伦理学"。它们把这种伦理学称为"元伦理学"。但是,由于它们把元伦理学归结为分析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哲学,而把道德语言和它所表达的内容截然分开,这就使伦理学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成为纯粹的语言形式或逻辑符号的推演。②非理性主义倾向。存在主义、新正统派、新老弗洛伊德主义等伦理学派,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这种倾向。其基本观点是:否认理性和经验对道德现象的认识或反映能力,否认道德判断和评价的客观标准,认为道德主要是由情绪、本能、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决定的,与人的理性无关。③伦理相对主义占优势。这是现代西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在伦理学中的歪曲反映。主要表现是:一些派别由于把道德看作是个人情绪、意志、兴趣、爱好的表现,从而否认道德的社会制约性和道德的客观根据,否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存在的实际意义。一些派别把道德与具体国家的文化特点、风俗等传统的联系加以绝对化。④伦理学的"中立主义"。这是与伦理相对主义相伴生的道德"中立"原则。西方伦理学各派别都把自己的学说标榜为科学的伦理学说,不从属于任何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中立"地对待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
趋势 由于元伦理学脱离社会生活,只研究道德语言及其逻辑结构,把人的问题放在一边;存在主义伦理学等虽然把人的问题放在中心地位,却否定道德选择的客观根据。因而,它们都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西方社会的道德问题,不可能为西方伦理学的继续发展找到可行的道路。面对着这种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伦理学界再次围绕伦理学的发展方向、对象、方法以及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争论。大多数伦理学家又把注意力转向规范伦理学,要求回到传统的规范伦理学上去,认为必须恢复道德价值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建立能指导人们行动的"新道德"。在他们看来,要建立新的道德理论,就必须找到道德价值在现实世界里的根据,证明道德价值可以用事实及经验来检验。为此,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伦理学说或流派,有的试图依靠自然主义(见伦理自然主义)使伦理学摆脱困境;有的力图使传统的功利主义、进化论伦理学现代化;有些学者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人类学的材料和方法,建立新的道德理论;还有些学者热衷于制造各种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伦理学体系,如J.罗尔斯的"正义论"和基督教的"境遇伦理学"等;20世纪初的一些道德理论仍在继续发生影响,有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某种新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伦理学。此外,应用伦理学,如生态伦理学、宇宙伦理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工业、商业、政治等职业伦理学也有较大发展。道德教育的理论甚至在某些元伦理学家中开始得到重视和研究。
参考书目
Mary Warnock,Ethics Since 1900,London,1960.
Luther J.Bunkley,Conflict of Ideals,ChangingValues in Western Society,N.Y.,1969.
特点 现代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化,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道德问题异常突出,道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情绪日益强烈。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提高道德的威信,西方一些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逐渐转向探索伦理学发展的"新途径",试图把伦理学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形式上。20世纪初,以G.E.摩尔批判传统伦理学的"自然主义错误"为开端,一些伦理学派如直觉主义等,转向探讨道德判断和规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它们是否具有客观基础、是否具有真理性等问题。从而改变了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传统方向,出现如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形式主义倾向。直觉主义、新实证主义等伦理学派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特征,并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曾一度占统治地位,至今影响不绝。直觉主义、新实证主义不满意传统伦理学对道德问题的解决,力图把哲学的分析方法移植到道德领域,以建立"科学的伦理学"。它们把这种伦理学称为"元伦理学"。但是,由于它们把元伦理学归结为分析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哲学,而把道德语言和它所表达的内容截然分开,这就使伦理学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成为纯粹的语言形式或逻辑符号的推演。②非理性主义倾向。存在主义、新正统派、新老弗洛伊德主义等伦理学派,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这种倾向。其基本观点是:否认理性和经验对道德现象的认识或反映能力,否认道德判断和评价的客观标准,认为道德主要是由情绪、本能、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决定的,与人的理性无关。③伦理相对主义占优势。这是现代西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在伦理学中的歪曲反映。主要表现是:一些派别由于把道德看作是个人情绪、意志、兴趣、爱好的表现,从而否认道德的社会制约性和道德的客观根据,否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存在的实际意义。一些派别把道德与具体国家的文化特点、风俗等传统的联系加以绝对化。④伦理学的"中立主义"。这是与伦理相对主义相伴生的道德"中立"原则。西方伦理学各派别都把自己的学说标榜为科学的伦理学说,不从属于任何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中立"地对待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
趋势 由于元伦理学脱离社会生活,只研究道德语言及其逻辑结构,把人的问题放在一边;存在主义伦理学等虽然把人的问题放在中心地位,却否定道德选择的客观根据。因而,它们都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西方社会的道德问题,不可能为西方伦理学的继续发展找到可行的道路。面对着这种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伦理学界再次围绕伦理学的发展方向、对象、方法以及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争论。大多数伦理学家又把注意力转向规范伦理学,要求回到传统的规范伦理学上去,认为必须恢复道德价值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建立能指导人们行动的"新道德"。在他们看来,要建立新的道德理论,就必须找到道德价值在现实世界里的根据,证明道德价值可以用事实及经验来检验。为此,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伦理学说或流派,有的试图依靠自然主义(见伦理自然主义)使伦理学摆脱困境;有的力图使传统的功利主义、进化论伦理学现代化;有些学者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人类学的材料和方法,建立新的道德理论;还有些学者热衷于制造各种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伦理学体系,如J.罗尔斯的"正义论"和基督教的"境遇伦理学"等;20世纪初的一些道德理论仍在继续发生影响,有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某种新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伦理学。此外,应用伦理学,如生态伦理学、宇宙伦理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工业、商业、政治等职业伦理学也有较大发展。道德教育的理论甚至在某些元伦理学家中开始得到重视和研究。
参考书目
Mary Warnock,Ethics Since 1900,London,1960.
Luther J.Bunkley,Conflict of Ideals,ChangingValues in Western Society,N.Y.,196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