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健康教育形式
1.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patients, nurses carried out the comparison of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方法 :采用组间对照方法 ,在病人入院后的1~ 2d内 ,由一名护士组织病人进行分次学习 ,对照组以讲授为主 ,实验组采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
2) health education pattern
健康教育模式
1.
The Effect of Full-course Health Education Pattern on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4) infiltrative health education
渗透式健康教育
1.
Though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operations and effects in infiltrative health education.
在呼唤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时代,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却难以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中得到矫正,由于生物学科与健康教育间内容的交叉,渗透式健康教育成为当今学校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
5) Participating Health Education
参与式健康教育
1.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参与式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6) Health education
健康教育
1.
Influence of disease enduring ability of leukemia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on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m;
白血病患儿及其父母的疾病承受力对其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
2.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compliance of orally taking medicine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3.
The research of Health education in at the beginning parturition;
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中的应用研究
补充资料:形式教育
也称形式训练 (formal discipline) ,形式陶冶(formal training);心智训练(mental discipline),心智陶冶(mental training)。同实质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学校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在西方,形式教育论或形式训练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近代,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官能心理学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
心体说始于法国哲学家R.笛卡儿。他认为有两种独立的实体:具有广延属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人兼有这两种实体: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笛卡儿是二元论者。官能心理学就是依据心体说,以为心灵这个实体存在着各种官能;官能是心灵进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官能心理学在18世纪以明确的心理学面貌出现。德国哲学家F.von C.沃尔夫可以说是近代官能心理学的建立者。他把官能心理学系统化,并使它发展起来。在1743年出版的《理性心理学》中,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心灵是一个统一体,但是它有着各种不同的官能;心灵时时在参与各种个别的活动,正如整个身体在不同的时间里,从事许多不同的活动一样。沃尔夫依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心灵有生长的官能、欲求的官能、感觉的官能、运动的官能和理性的官能等 5种官能的分类,把人的心灵分为两类官能:①认识官能,即知的官能,包括感觉、想象、记忆、注意和纯粹的推理。推理官能是指明确区别、形成判断的能力。②欲求官能,即情的官能,包括愉快不愉快的感情和意志作用。后来,德国心理学家J.N.泰滕斯在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愉快和痛苦的感情以及意志,即知、情、意。到18世纪末,公认的官能就概括为知、情、意三种。
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
①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除了练习或训练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发展官能。人们的一切能力,都是从练习而来的,记忆力因记忆而增强,想象力由想象而长进,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练习,就会减退、变弱。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种官能的心智练习。
②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如果他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就是学习的东西被遗忘了,却仍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沃尔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学家,原来是反对学习古典课程的。然而,当古典课程被认为是训练官能最优良的工具时,形式教育与古典课程就相互提携起来。
③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形式教育论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由于从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的学习中,提高了的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适应别的情境,能够转移到其他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上去。因此,官能训练及其迁移的作用和价值,就成为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依据。
英国教育家J.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 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圭臬。 洛克在《关于理解的指导》(1706)中,发挥的是他的一些形式教育的思想。但在《人类理解论》(1690)和《教育漫话》(1693)中,洛克从感觉论出发,论述的却是他的实质教育的理论。
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对欧、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曾有很大的影响。它所维护的,是文艺复兴以后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倡实科教育,强调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教学的实质教育论兴起,于是在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在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或着重基础知识教学等问题上,形成了两派对立的局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基础知识教学是互为条件的统一过程。形式教育论的片面性在于设想官能因纯形式训练而得到发展,并使迁移的条件脱离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它所依据的官能心理学把心理理解为独立的精神实体,并且把各种官能看作各自孤立的心理现象,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见实质教育)。
在西方,形式教育论或形式训练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近代,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官能心理学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
心体说始于法国哲学家R.笛卡儿。他认为有两种独立的实体:具有广延属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人兼有这两种实体: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笛卡儿是二元论者。官能心理学就是依据心体说,以为心灵这个实体存在着各种官能;官能是心灵进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官能心理学在18世纪以明确的心理学面貌出现。德国哲学家F.von C.沃尔夫可以说是近代官能心理学的建立者。他把官能心理学系统化,并使它发展起来。在1743年出版的《理性心理学》中,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心灵是一个统一体,但是它有着各种不同的官能;心灵时时在参与各种个别的活动,正如整个身体在不同的时间里,从事许多不同的活动一样。沃尔夫依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心灵有生长的官能、欲求的官能、感觉的官能、运动的官能和理性的官能等 5种官能的分类,把人的心灵分为两类官能:①认识官能,即知的官能,包括感觉、想象、记忆、注意和纯粹的推理。推理官能是指明确区别、形成判断的能力。②欲求官能,即情的官能,包括愉快不愉快的感情和意志作用。后来,德国心理学家J.N.泰滕斯在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愉快和痛苦的感情以及意志,即知、情、意。到18世纪末,公认的官能就概括为知、情、意三种。
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
①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除了练习或训练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发展官能。人们的一切能力,都是从练习而来的,记忆力因记忆而增强,想象力由想象而长进,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练习,就会减退、变弱。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种官能的心智练习。
②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如果他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就是学习的东西被遗忘了,却仍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沃尔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学家,原来是反对学习古典课程的。然而,当古典课程被认为是训练官能最优良的工具时,形式教育与古典课程就相互提携起来。
③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形式教育论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由于从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的学习中,提高了的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适应别的情境,能够转移到其他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上去。因此,官能训练及其迁移的作用和价值,就成为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依据。
英国教育家J.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 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圭臬。 洛克在《关于理解的指导》(1706)中,发挥的是他的一些形式教育的思想。但在《人类理解论》(1690)和《教育漫话》(1693)中,洛克从感觉论出发,论述的却是他的实质教育的理论。
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对欧、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曾有很大的影响。它所维护的,是文艺复兴以后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倡实科教育,强调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教学的实质教育论兴起,于是在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在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或着重基础知识教学等问题上,形成了两派对立的局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基础知识教学是互为条件的统一过程。形式教育论的片面性在于设想官能因纯形式训练而得到发展,并使迁移的条件脱离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它所依据的官能心理学把心理理解为独立的精神实体,并且把各种官能看作各自孤立的心理现象,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见实质教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