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  health educational methods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
<Abstrcat> 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is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结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不同的作用。
2)  mental-health education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method of mental-health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之一,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的引起普通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就目前研究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作一些探讨。
3)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attern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attern ha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normal universities.
科学地构建高师院校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  School teaching mode of mental health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心理健康教育
1.
Positive Psychology——A New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 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2.
Enhancing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llege s ide 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3.
Group Developm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with Severe Psychological Troubl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对重度不适感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心理健康教育
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medical college;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
On the impact of the sport activitie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
The content and way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middle-aged person;
论中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补充资料: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是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人除了物质、文化的消费生活以外,还有劳动生活、政治生活和其他精神生活活动。
  
  生活方式的内容可以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但两者往往互相渗透,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
  
  生活方式的分类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而日趋繁复,但其总的趋向是以不同主体(如妇女、青年、老年)的特征来区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主要分支有:劳动生活方式(职业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不同主体的生活方式。
  
  人的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健康有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德弗把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与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保健服务制度因素一起,列为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又把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具体分为消费类型、有害于健康的业余活动以及职业性危害三个方面。
  
  根据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结合德弗对影响健康的因素的生活方式的分类,把几个主要问题概述如下:
  
  吸烟  见吸烟与健康。
  
  酗酒  饮酒与社会风俗、习惯和态度有关。过度饮酒成了世界性的卫生难题。酗酒对于健康的影响分急性和慢性两类〔见酒精中毒(急性)和酒精中毒(慢性)〕。
  
  膳食模式  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建立良好的膳食模式,已成为当前合理安排生活方式中的重要问题。
  
  为了摄入比例适当的各种营养素,需要进食多种多样的食物。膳食的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有损健康。为了预防肥胖,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达国家纷纷修改了沿袭很久的西方膳食模式,摄入食品有了很大变化。实践证明,膳食模式的变化在预防疾病方面已收到明显效果。
  
  自我保健  指为保持健康,纠正不良习惯,及在患病时能自我照顾而采取的综合行为。它的特点是告诉人们"多靠自己,少依赖医生",自己负起责任来改进个人卫生习惯、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环境,从身心和情绪方面进行调整,考虑和决策个人的健康以及医疗保健问题。
  
  如何对待保健问题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医学和医生、医疗机构过分依赖,把健康的责任完全交给医疗机构和医生,个人在健康问题上无所作为;另一种是把生命交给自己,认为健康是个人的责任,个人或他人完全有能力来处理一些小伤小病。长期以来持第一种观点的是大多数,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个人预防保健在提高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加深了认识。目前医疗保健正在由"依赖型"向"自助型"的方向发展,自助型的核心就是培养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个人新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自我保健内容十分丰富,现就情绪调节、个人卫生、规律生活、体质锻炼、性行为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情绪调节。人们应该有愉快的心理环境,任何过分的心理活动都将导致不良后果。克服不良情绪是自我保健的主要内容。不良情绪主要是指压抑情绪和紧张情绪。压抑与许多疾病,如高血压、肿瘤、精神病等密切相关。许多社会事件如升学、失业、提升等可引起压抑的心理体验。需要进行自我素养方面的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下包袱,自我淡化和松弛,正视现实中的问题,尽量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培养乐观的性格。
  
  紧张或心理压力来自社会,如生活节奏加快,科技高度发展,知识更新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等,可造成生理上的紧张和心理上的紧张。生理紧张可以睡眠和休息的方式消除,而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的调摄。紧张情绪有积极的一面,能使心身更好地动员,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但长时期的过度紧张(甚至已发展成高度的焦虑),对人的作用是消极的。
  
  此外,日常在对待健康问题上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一种是有了疾病过于紧张,甚至悲观失望,这与依赖型的态度有关,完全忽视个人防御机能;另一种是讳疾忌医,尽管缺乏自助的办法亦不愿求医生帮助,甚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以上两种态度均不是自我保健的行为。
  
  ②个人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是人的生存、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对个人来说也是文化修养高低的一种表现。个人卫生包括范围很广,涉及身心两方面,如防病、清洁、营养、休息、睡眠、体育运动、居住、性生活、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充足阳光、饮用清洁的水以及心理卫生等。讲究个人卫生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以实践作基础。
  
  讲究个人卫生要从婴儿抓起,刚出生就开始各项卫生习惯的培养,如洗澡、饮食、睡眠、大便训练等,使个人卫生成为生活的需要。以后随年龄增大,逐步形成讲究饮食卫生、口腔卫生等卫生习惯。总之,要充分利用儿童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容易形成动力定型的良好时机,进行各种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为终生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③规律的生活作息。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大脑功能)本身是有规律的。当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刺激,按着一定的顺序不变地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质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条件反应的出现也愈来愈恒定和精确,这时,时间就是条件刺激,前一种活动可以成为后续活动的信号,从而形成一个连锁式的自动连接过程。如晨起梳洗、锻炼、早餐......形成运力定型后不用思考就可自动化地进行,这样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工作时精力充沛,进餐时很快消化,睡眠时很快入睡,该醒时自动醒来,神经细胞能以最经济的消耗而收到最大的工作效果。如果生活无一定规律,睡眠不足,饮食无定时,工作负担过重,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状态,则机体的适应能力可受破坏,引起功能失调,甚至引起某些应激性的反应和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某些心脑疾患等)。规律的生活除学习工作之外,主要包括定时睡眠、按时进餐、业余娱乐活动的时间安排等。尤其是睡眠习惯是规律生活的最重要方面,在自我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④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要有医务监督,要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而选择不同的内容(见体育运动卫生)。
  
  ⑤性行为。不同年龄的男女有不同的性行为模式。青少年的性行为研究由于方法学上的困难,尚缺乏全面的资料,但现有的一些研究指出,有2/3的青少年有手淫的习惯,手淫虽不是一个成问题的行为,也不会导致性功能障碍,但个别人过度的手淫也会有不良的身心反应。目前发达国家性活动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西方国家的少女妊娠已成一个突出问题。少女妊娠产生了医学和社会经济上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性滥交还可致性传播性疾病。
  
  老年人的性观念、性兴趣和性能力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极大,国外研究发现61~71岁的男性中有75%以上性活动频次是每月一次或一次以上,而女性在该年龄组段有61~73%没有性生活。男女性活动频度的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
  
  职业生活方式  是生活方式整个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方式的基础,也是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因为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然要进行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
  
  职业生活方式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决定着社会交往活动的方式,还直接决定人的生活特点和生活习惯,甚至一个人的服饰、仪容、举止谈吐......无一不受职业生活的影响。
  
  职业方式就大的方面说可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体力劳动又有中强度作业、大强度作业和特大强度作业之分。脑力劳动如科学研究、工艺设计、技术更新、教学活动(包括学习)、文艺创作、科学管理工作等都需要紧张的脑力负荷。
  
  科学用脑主要掌握以下几点:①劳逸结合。工作1~2小时后,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方式以活动性休息为佳,动静结合。②作业轮换。要注意不同性质的课业和工作内容的经常交换。③充足的睡眠。
  
  体力劳动时要注意合理运用体力,改进操作方法。严格实行8小时工作制,尽可能控制加班加点。发达国家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且劳动天数和日劳动时间已经缩短,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工作日也将会缩短。劳动的组织要有利于机体的适应性,减轻疲劳感,提高出勤率和降低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考虑工间暂歇、工间休息的长短次序安排,凡劳动强度越大,生产环境条件越差(如高温、强热辐射)时,需要休息时间也越长,休息次数也越多。体力强度不大但神经精神或运动器官特别紧张的作业,即以多次短时的休息为好。休息方式按劳动强度、性质而考虑。重体力强度劳动者休息方式一般采取安静休息方式,中体力劳动强度者以积极的休息(活动性休息)效果更好。
  
  体力劳动者在劳动日之外,要适当参加些文娱活动、休息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调节身心状况,恢复疲劳。
  
  不同职业的人群都应注意不吸烟、不酗酒,培养良好的膳食模式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因升学、就业、婚姻等的生活进程的变化以及年龄增长、生活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然而,生活方式毕竟是人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方式,因此,关键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自觉性,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人际交往  良好的交往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安全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儿童时期能得到家长的照顾和爱抚,并受到伙伴的喜爱,则生长发育较为顺利,且以后不易患心身疾患。
  
  家庭和睦,邻居来往密切者,心血管病发病率较低,而无亲密朋友的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较善于交友者高2~3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