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艾炷灸
1)  Moxa Cone Moxibustion
艾炷灸
2)  moxibustion with moxa cone
艾炷灸法
3)  dressing and moxibustion-pretreatment
艾炷灸贴预处理
1.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ressing and moxibustion-pretreatment on the local joint swelling and stress hormone in hypothalami of rats with adjuvant arthritis (AA) at early and secondary stages.
目的观察艾炷灸贴预处理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早期和继发期足肿胀率及下丘脑应激激素的影响。
4)  moxa cones
艾炷
5)  placebo moxibustion pillar
安慰艾炷
6)  treatment moxibustion pillar
治疗艾炷
补充资料:艾炷灸
      将艾炷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然后点燃进行烧灼或温烤的一种艾灸方法。
  
  艾炷的制作和应用 将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即成艾炷。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见图)。每烧一个炷,称为一壮。施灸时壮数与艾炷大小,应根据病情需要、施灸部位和方法,以及病人体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来说,体质强壮者,宜用大艾炷,壮数较多;体质虚弱者,宜用小炷,壮数较少。阳虚、寒证,宜大艾炷,壮数多;阴虚、热证,宜小艾炷,壮数少。肌肉丰厚宜大、中艾炷,多灸;肌肉菲薄处宜小艾炷,少灸。头面部宜小艾炷,灸壮较少;躯干部宜中、大艾炷,灸壮较多。

  
  施术方法 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蚕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红起泡,并嘱病人服用药物,或用桃木煎水洗烧灼处,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点燃艾炷后,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到剧痛,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可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换一次。也可用桃木水洗数天后即现灸疮,停灸后约3~4周灸疮结痂脱落,留有瘢痕。本法适于虚寒证,实热和虚热证不宜用,头面颈项不宜用,每次用穴不宜多。如用麦粒大的艾炷烧灼穴位,痛苦较小,可连续灸3~7壮,灸后无需膏药敷治,称为麦粒灸,适于气血两亏者。②非化脓灸。属于温热灸法,点燃艾炷后,当病人感到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连续灸3~7壮,局部出现红晕为止。灸后不发灸疮,无瘢痕,易为病人接受。
  
  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用药物制品衬隔,又称隔物灸。常用的有:①隔姜灸。将生姜切成约2分厚的片,用针在其中间穿几个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适于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泄泻、风寒湿痹等寒湿阻滞者。②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1分厚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每穴每次可灸5~7壮,隔2~3日一次。适于痈疽未溃、瘰疬、肺痨等寒湿化热者。如用大蒜捣成泥糊状,均匀铺于脊柱(大椎至腰俞)上,约2分厚、2寸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艾炷置其上,点燃施灸,则称为铺灸法,可用治虚劳顽痹。③隔盐灸。将干燥食盐块研细末,撒满脐窝,在盐上面置放生姜片和艾炷施灸。适于寒证吐泻、腹痛、癃闭、四肢厥冷等塞滞气虚者,本法有回阳救逆作用。此外,还有隔附子、隔胡椒等间接灸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