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phtheria toxin (DT)
白喉类毒素(DT)
2) Diphtheria toxoid
白喉类毒素
1.
Diphtheria toxoid (DT) showed a polarographic catalytic hydrogen wave at -1.
3 1 )介质中 ,白喉类毒素 (DT)于 - 1 。
3) diphtheria toxin
白喉毒素
1.
Studies on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diphtheria toxin s active fragments;
白喉毒素活性片段的电子结构研究
2.
Recovery of penetration from used membranes after ultra-filtration to concentrate Diphtheria toxin;
白喉毒素超滤浓缩后膜通透性恢复试验的研究
3.
Methods:Amplify the DTA gene fragment only contain the active site of diphtheria toxin by PCR and clone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then transform into E.
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只含白喉毒素(DT)活性部位(DTA)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印迹分析鉴定。
4) DT,diphtheria and tetanus toxoids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
5) tetanus and diphtheria toxoids,Td
破伤风及白喉类毒素
6) tetanus-diphtheria (toxoid) (TD,Td)
破伤风-白喉(类毒素)
补充资料:白喉犀鸟
物种名称:白喉犀鸟
图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74厘米)的褐色犀鸟。眼周裸皮蓝色,嘴暗黄色,盔突形小。初级飞羽端白,飞行时甚显见;外侧尾羽羽端白。雄鸟喉近白,下体棕色。 虹膜-红褐;嘴-暗黄;脚-黑色。 叫声:刺耳假声尖叫及高音吠叫,通常为升调的klee-ah声。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罕见。在云南南端的西双版纳南部有记录。也出现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栖于常绿林,高可至海拔1500米。喧闹成群。
作者: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图片作者:Karen Phillipps.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描述:体小(74厘米)的褐色犀鸟。眼周裸皮蓝色,嘴暗黄色,盔突形小。初级飞羽端白,飞行时甚显见;外侧尾羽羽端白。雄鸟喉近白,下体棕色。 虹膜-红褐;嘴-暗黄;脚-黑色。 叫声:刺耳假声尖叫及高音吠叫,通常为升调的klee-ah声。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罕见。在云南南端的西双版纳南部有记录。也出现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栖于常绿林,高可至海拔1500米。喧闹成群。
作者: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