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met assay
彗星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2) comet
彗星
1.
Apply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to the motion of comets,discuss the nongravitational effect on the orbit of some comets.
文中还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彗星运动上 ,讨论彗星轨道中非引力效应。
3) comet fiber filter
彗星滤料
4) Comet assay
彗星试验
1.
Research on the comet assay in vitro by plating HepG2 cells in 96-well plates;
基于微孔板的人HepG2细胞体外彗星试验方法的研究
2.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omment on DNA damage and DNA repair ability:Comet assay;
彗星试验——一种DNA损伤水平与修复能力的测定方法
3.
Study on DNA degradation of the rat skeletal muscle by Comet assay for 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彗星试验检测大鼠牙髓细胞DNA降解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
5) Comet Assay
彗星实验
1.
The comet assay detects Cd-induced DNA damages in wheat leaves;
镉对小麦叶片DNA伤害的彗星实验研究
2.
Monitoring DNA damage in human lymphocyte cells of drug-users with comet assay;
彗星实验检测吸毒人群淋巴细胞DNA
3.
A new approach for directly using micro-whole blood specimen in comet assa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monitoring;
微量全血彗星实验法的建立及在生物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6) Comet assay
彗星分析
1.
DNA strand breakage of human hepatoma cells induced by γ-ray measured using the Comet Assay;
彗星分析法检测γ射线诱导的人肝癌细胞DNA链断裂
2.
Purpose: To study DNA damages induced by 60 Co γ _r adiation and o_phenylenediamine(o_PDA) using comet assay.
目的 :用彗星分析技术(cometassay)检测邻苯二胺(o_phenylenediamine,o_PDA)和 60Coγ_射线对CHL细胞DNA的损伤。
参考词条
哈雷彗星
Hale-Bopp彗星
彗星质量
彗星Shoemaker-Levy9
彗星测定
彗星的声
古代彗星
彗星证认
Hale Bopp彗星
波普彗星
小彗星
周期彗星
母彗星
彗星爆发
内孔同轴度测量
细网络
补充资料:彗星结构
彗星是太阳系中奇特的天体,它的轨道又扁又长,有时小的看上去像一颗小行星,肉眼很难见到,而大的“长可竞天”能够延伸大半个天空,拖着长长的尾巴,白昼都能见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彗星的结构谈起。
一般彗星是由彗头和彗尾两大部分组成。
彗头又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后来自1920年探空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对彗星近距离的探测,又发现有的彗星在彗发的外面被一层由氢原子组成的巨云所包围,人们称为“彗云”或“氢云”。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彗头实际是由彗核、彗发和彗云组成的。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质、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认为是固体,由石块、铁、尘埃及氨、甲烷、冰块组成。彗核直径很小,有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最小的只有几百米。
彗发:是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星球状的雾状物。半径可达几十万公里,平均密度小于地球大气密度的十亿亿分之一(约1克/立方厘米)。通过光谱和射电观测发现,彗发中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氢、羟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纳等,还发现有比较复杂的氰化氢(HCN)和甲基氰(CH3CN)等化合物。这些气体以平均1—3千米/秒的速度从中心向外流出。
彗云:在彗发外由氢原子组成的云,人们又称为氢云。直径可达100万—1000万公里,但是有的彗星就没有彗云。
根据彗头的形状和组成特点,可分为“无发彗头”、球茎形彗头、锚状彗头等等。
彗尾是在彗星接近太阳大约3亿公里(2个天文单位)开始出现,逐渐由小变大变长。当彗星过近日点(即彗星走到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后远离太阳时,彗尾又逐渐变小,直至没有。彗尾的方向一般总是背着太阳延伸的,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是拖在后边,当彗星离开太阳远走时,彗尾又成为前导。彗尾的体积很大,但物质却很稀薄。彗尾的长度、宽度也有很大差别,一般彗尾长在1000万至1.5亿千米之间,有的长得让人吃惊,可以横过半个天空,如1842Ⅰ彗星的彗尾长达3.2亿千米,可以从太阳伸到火星轨道。一般彗尾宽在6000至8000千米之间,最宽达2400万千米,最窄只有2000千米。
根据彗尾的形状和受太阳斥力的大小,彗尾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离子彗尾”由离子气体组成,如一氧化碳、氢、二氧化碳、碳、氢基和其他电离的分子。这类彗尾比较直,细而长,因此又称为“气体彗尾”或Ⅰ型彗尾。另一类为“尘埃彗尾”,是由微尘组成,呈黄色,是在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下推斥微尘而形成。彗尾是弯曲的,弯曲较大,较宽的又称为Ⅱ型彗尾;弯曲程序最大,又短又宽的又称为Ⅲ型彗尾。此外还有一种叫“反常彗尾”,彗尾是朝向太阳系方向延伸的扇状或长钉状。一般一颗彗有两条以上的不同类型彗尾。
彗尾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观测,当彗星距太阳很远时,呈现一个云雾状斑点。只有当彗星接近太阳时,由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使彗核中的物质蒸发,当彗星距太阳3个天文单位时,出现彗发,接着有的彗星又出现“氢云”。在距太阳2个天文单位时,从彗核中不断抛出的尘埃和气体,在太阳风推斥下,彗星外貌发生变化,彗尾开始出现,并且发亮。以后逐渐形成背向太阳一面的2条或几条彗尾。距太阳越近,太阳的推斥力越大,彗尾越长,彗星过近日点时最长。过了近日点,太阳的推斥力使彗尾变成前导,长度也逐渐变小变短,直到消失。太阳的推斥力,一种是太阳光辐射压力,另一种是由太阳吹出的连续高速微粒子流,即太阳风产生的。一般认为长而直的“离子彗尾”质点都具有很高的加速度,就是太阳风所致。由于这种彗尾中一氧化碳(CO)成分居多数而发蓝色光辉。尘埃彗尾(包括Ⅱ型、Ⅲ型彗尾),短而弯的原因是由于太阳光辐射压力造成的。当大小不同的尘埃,受太阳光压的作用不同,得到的加速度及所走的路程也不同。其中微粒较大的就形成彗尾中弯得较大的Ⅲ型彗尾,粒子较小的,形成彗尾弯曲较小的Ⅱ型彗尾。大小不等的粒子混在一起,就形成又宽又弯的尘埃彗尾。这种彗尾只反射太阳光而发黄色光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