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铜器文物
1)  bronze cultural relics
铜器文物
1.
Comparative study of volatile corrosion inhibitors (VCI) for bronze cultural relics;
铜器文物用气相缓蚀剂的研究
2)  bronze historical monument
青铜器文物
3)  bronze artifacts
青铜文物
1.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ancient bronze artifacts protection, analyses and compares the existing preservation technologie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two inhibitors: BTA and AMT.
介绍了青铜文物保护的研究现状 ,对已有的青铜文物保护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 ,指出其优缺点 ,重点介绍了BTA和AMT两种缓蚀剂 ,并且指出青铜文物保护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
Ancient bronze artifacts continued to react with atmosphere after the excavation from the early graves because of bronze disease.
介绍了古代青铜文物腐蚀的主要产物、青铜病的起因及危害 ,概述了国内外青铜文物保护现状 ,在作者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 ,总结了 2 -氨基 - 5 -巯基 - 1,3 ,4-噻二唑 (AMT)作为青铜文物缓蚀保护剂的缓蚀性能和保护机制 ,指出了AMT用于青铜文物保护的优势和未来的研究方
3.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the protection of bronze artifacts,which requires materials harmonious with the original materials without doing harm to the relics information,outer colors and blazes.
应用现代新材料来保护古代材料是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青铜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中,所用材料既要与文物相容性好,又要不损坏原器物上的考古信息、外观色彩与光泽。
4)  bronze cultural relics
青铜文物
1.
Study on the bronze cultural relic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青铜文物腐蚀与保护研究
5)  bronze relic
青铜文物
1.
The paper presents composition analyses and structure observation of bronze relic sample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Hubei, Jiangxi, Guangxi, Shaanxi, Beij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sites where the samples were taken.
研究了在湖北、江西、广西、陕西和北京收集到的青铜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和样品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
2.
Neogenic minerals of cuprite, malachite, azurite, cerussite and stannolite were observed in corrosion layers of bronze relics.
 产于不同环境不同地方的青铜文物经矿相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在青铜文物腐蚀层中观察到次生矿物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白铅矿和锡石。
3.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ronze relics can be continuously corroded with time, the corrosion layer ofbronze relics consists of at least two sub-layers, such as oxide and carbonate sub-layers.
研究了在湖北、江西、广西、陕西和北京收集到的青铜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和样品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
6)  bronze relics
青铜文物
1.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with pulse laser to remove the powder corrosion and deposits on bronze relics.
给出了一些使用脉冲激光去除青铜文物锈垢的实验结果。
2.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bronze relics protection.
介绍了青铜文物保护的研究现状,目前所采用的青铜文物保护的三种主要方法,着重指出青铜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青铜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展望。
补充资料:铜器鉴定
      对古代铜器的断代、分期、质地、用途、真伪和价值进行判断和辨别。古代铜器是指青铜时代的铜器及汉代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的铜质器物。中国铜器起源很早。1975年甘肃省东乡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单范铸铜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古代铜器的鉴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有关的文字记载。《韩非子说林下》中就曾谈及齐人与鲁人对铜器真伪的辨识。宋代以后,因文物大量造伪,致使鉴定问题更为突出,并出现了许多有关的专著,如北宋吕大临编辑的《考古图》和随后出现的《宣和博古图》,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高濂作《遵生八笺》,直至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西清古鉴》和嘉庆初年阮元编录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综合历代的经验,古代铜器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鉴定的传统方法;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铜器鉴定的传统方法是对器物的类别、器形、纹饰、铭文、锈色和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划分和断定该器年代、真伪和价值。
  
  器物类别的鉴定  中国古代铜器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出现至秦汉时期是不断发展并形成高潮的时期。随后,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质地的器物所取代。即使在铜器兴盛的时期,由于历代王朝的社会情况、礼仪制度不同,时代风尚各异,一种器物产生和存留的时间也有先后短长之分。根据器物的类别及出现的时间,就可以判断器物的年代和真伪。中国古代铜器的种类很多,除铜质钱币和印玺外,大致可分为礼器、工具、兵器、饮食器、盥洗器、乐器、度量衡器、车马器及符牌杂器 9类。每类中又包括许多不同器物。而每一器物类别只存在于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商代的铜器,早期已经出现了爵、斝、戈、刀、镞、锯、锛、凿等。商代中期时的铜器物类型就已显著增多,器型也较大,如铜鼎、鬲、、觚、卣、罍和盘都已发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制作已达到昌盛时期,器形变化,花样繁多,如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带盖偶方彝和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尊等。重型器物突出体现了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水平,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达 875千克。器物类型也更加丰富,礼器、兵器、饮食器、工具、车马器等都已具备。同时,还在商代妇好墓中发现了中国早期的铜镜。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类型则以饮食器、乐器和兵器为主。西周早期的礼器与商代晚期类似,但作为陈设器物用的铜禁则刚刚出现。兵器类数量增多,器形变化也较大,戟、短剑等在商代时均少见到。西周中晚期时,方鼎、觚、爵、角、斝、觯、觥、卣、方彝等过去常见器物都显著减少或消失,而列鼎、编钟则首次发现。做为饮食器的簠、、匜等食器也开始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的器物种类又较前有明显变化,过去盛行的爵、斝、觯、觚、角、觥、尊、彝、卣均已绝迹,而礼器中的豆、敦、壶、匜、鉴等相继出现。乐器中的镈和于也是一种新的类型。编钟成组出现,数量大,音色准,器型完美,如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就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及镈钟 1件,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在车马器中车器和马饰的种类和数量都普遍增多。兵器类中除旧式的戈、矛、戟外,剑的数量剧增,且质量相当精,如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等。秦汉时期铜器的器物种类又有了新的变化。过去流行的簠、、敦等已经绝迹。而最为常见的食器是鼎、钟、壶和钫。钟、钫、、鍪、斗等器物是汉代的新创。用具中铜灯成了十分流行的器物,而且品种多,器形美,河北满城汉墓中的长信宫灯则是典型的代表。弩机作为铜兵器,汉代十分常见。秦汉时度量衡器普遍使用。铜尺、量和权都十分精确。铜镜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发现很多。汉代以后,除铜镜等少数铜制日常用品外,其他铜器很少发展。宋以后至明清时期,不断出现仿古铜器之风,如宋代嵌金银和宝石的大型仿古铜器,但无论从纹饰还是器形都与古代器有较大区别。明代宣德炉,制作十分精巧,但也仅是一个孤例,铜器已经失去了旧时的繁盛,不再被人们广泛制作和使用了。
  
  同类器物器形的鉴定  即使同一类型的铜器,由于出现时间不同,形体也有很大变化,这也是断定器物年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例如,铜爵是铜器中出现最早的一种酒器,在商代早期,爵多束腰、平底,三足短小,无柱,通体素面无纹;商代中期的爵,三足变长,也没有明显的束腰了;商代晚期的爵已经多为釜底、高柱,足也呈三棱状了;西周早期爵与商晚期无大差别,到西周中期爵的数量则显著减少。春秋初期,铜爵已经根本不见了。
  
  铜器纹饰的鉴定  在不同历史时期,时代风尚不同,表现在器物的纹饰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商代早期铜器多素面无纹。商代中期出现纹饰,但简单古朴,普遍存在的是一种带状纹饰以及单线条的饕餮纹和乳钉纹。商代晚期花纹趋于繁复,一般地纹为雷纹,主体花纹则以饕餮纹为主,同时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象纹、蛙纹等。以鸟兽形象铸造的器物也很盛行,如妇好墓中的鸮尊,湖南出土的虎食人形卣等。西周早期和中期铜器花纹继承了商代晚期风格,崇尚繁缛,流行饕餮纹、夔纹、鸟纹、蚕纹、乳钉纹。西周晚期时,最常见的纹饰已变为窃曲纹、重环纹、瓦纹、鸟纹和鳞纹了,纹饰这时也较前期显得简略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繁缛的饕餮纹已经被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所取代。最习见的是蟠螭纹、云雷纹、窃曲纹等,同时还出现了许多生活写实内容的纹饰,如采桑、狩猎、宴乐和水陆攻战等。春秋早期的水陆攻战纹壶即是这种图案的一个代表。秦汉时期铜器的纹饰更加简朴,许多器物已经是完全素面无纹了。汉代铜器上的鎏金、鎏银和镶嵌花饰技术相当发达,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同时汉代铜器还出现了漆绘和彩绘。汉以后,只有个别器物,如铜钟可依稀分辨出时代的不同风尚,纹饰仍有变化外,铜器已逐渐被其他器物所取代。
  
  铜器铭文的鉴定  各时期铜器铭文,字体有别,铸法不一,字数多寡也相差很大。商代中、晚期,铜器上的铭文很少,少则几个字,多则三、四十字。内容多是族徽、人名或祖先名,如"妇好"、"司母戊"等。这些铭文、字体以象形文字为主,铸铭。西周时期铜器上铭文增多,而且文字多为长篇。文字内容多为记事,这些文字内容也为我们断定器物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1976年陕西出土的利,器物腹内底部有铭文 4行,共32字。内容记述了周武王伐商的经过,从而以文字内容推定了器物当为西周早期器。这时铜器铭文的字体除象形外,已开始出现声韵。到西周晚期时,中、长篇铭文已很常见。它们行款整齐,笔画一致,西周晚期时的毛公鼎,腹内铭文已多达32行, 499字,这是现存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到了春秋时期,铜器铭文出现鸟书文字和嵌金铭文。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刻凿铭文。这一时期的铭文已不象西周时期字数那样多。一般铭文简短,字体也更加修长秀丽,有时书有鸟篆。秦汉时期铜器铭文中的文字已为篆书和隶书。除秦权、量中诏书铭文外,文字数量则更加简短。
  
  铜器的作伪与鉴定  自宋代以后,铜器作伪现象日益增多,以假乱真,真假莫辨。在鉴定时,除上述鉴定方法外,还应从铸造技艺和锈色上加以区别。这需要对历代作伪方法有较丰富的知识。铜器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全器均系伪器;②器真铭文伪;③器真纹饰伪;④器真铭文、纹饰皆伪;⑤铭文真器伪;⑥器身有真有伪;⑦一件器物由两件或 3件真器部分残片拼凑而成;⑧器身真,但附件(盖、提梁等)伪等。这些需要我们从器物类别特征、年代、时代风格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铜器铭文的伪作有摹刻、蚀刻、钻刻、增刻、拼凑等不同方法,这也需要通过释读文字、断定字体、分析铭文与器物整体风格是否吻合来加以识别。观察、分析铜器锈色是断定器物真伪的重要内容,真锈颜色自然、坚固;伪锈多系渲染,色浮且滞,锈块粗松,用硬物稍一刻划或用热碱水刷之,即有脱落。
  
  古代铜器鉴定还应注意传统鉴定方法和科学鉴定方法的结合问题。尤其在判断器物真伪时必须十分慎重,如用传统鉴定方法一时无法确定时,则应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手段综合判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