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lavoring Engraulis japonicus fillets
调味鳀鱼片
1.
This paper studied on the processing technique of flavoring Engraulis japonicus fillets.
介绍了以鳀鱼为原料,经预处理、混合有机酸浸泡、调味、一次烘干、沾芝麻及浒苔,采用关闭排湿系统微波烘烤法烤制出口感松软、味道鲜香,研发出达到相应卫生标准、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海洋休闲食品——调味鳀鱼片的生产工艺技术。
2) flavor fish fillets
调味鱼片干
3) seasoned and semi-dried fish fillet
调味半干鱼片
4) anchovy
[英]['æntʃəvi] [美]['æn'tʃovɪ]
鳀鱼
1.
Feeding habit study of Anchovy(Engraulis japonicus)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Huanghai Sea with stable isotope techniques;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海中南部鳀鱼食性的研究
2.
The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of anchovy Engrauli japanicu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Huanghai Sea and East China Sea;
东海、黄海不同生长时期鳀鱼的胃排空率
3.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of anchovy, Engrauli japanicus,in Yellow Sea and East Sea of China;
东、黄海鳀鱼的胃排空率及其温度影响
5) Engraulis japonicus
鳀鱼
1.
Study on Rapid Brewing of Engraulis japonicus Sauce Through Adding Koji and Adding Salt by Subsection
鳀鱼鱼露的加曲、分段速酿工艺
2.
The technique was used to examine genetic diversity in Engraulis japonicus from the three populations.
自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带鱼、黄鱼、马面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被迫对鳀鱼资源进行灭绝性的捕捞。
3.
Study on the Biomass Distribution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graulis japonicus in the East China Sea;
根据2000~2002年在东海海域每年分季度4个航次双拖作业渔业资源调查和2000~2003年鳀鱼监测调查资料,对鳀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6) Engranlis japonicus
鳀鱼鱼油
1.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solvent abstract temperatures on Engranlis japonicus oil proportion and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不同温度的有机溶剂分提对鳀鱼鱼油得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补充资料:鳀
硬骨鱼纲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鱼类的总称。为世界性近海重要小型上层鱼类。
特性 体细长,腹部近圆形,无棱鳞。吻突出。眼大、位高。有薄的脂眼睑。口大,下位。有假鳃。牙小,上下颌及舌上均有牙。体被薄圆鳞,胸部有腋鳞。无侧线。背鳍1个,中位,尾鳍叉形。在世界渔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有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欧洲鳀(E.encrasicholus)、日本鳀(E.japonicus)和南非鳀(E.capensis)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背鳍(D)和臀鳍(A)的鳍条数各不相同;秘鲁鳀D.14~15,A.19~22;欧洲鳀D.16~17,A.16~17;日本鳀D.17,A.22;南非鳀D.14~16,A.18~20。
分布和洄游 秘鲁鳀的分布面较窄,主要分布在秘鲁南部的瓦尔帕莱索到北部的钦博特绵延约3200公里的沿岸水域。欧洲鳀则广泛分布于欧洲沿岸从北海起沿大西洋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沿岸直至地中海和西非沿岸。日本鳀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库页岛近海,日本海及其邻近海域,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南非鳀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沿海,东、西非沿岸也有分布。
在黄海、渤海区,鳀的越冬场在济州岛外海,鱼群于5月开始分别到达黄海、渤海沿岸海域产卵,7月产卵结束,亲鱼即向较深海区洄游,幼鱼则逗留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直到秋季。在东海,鱼群从1~3月自南而北游向沿岸海区产卵,主要在南麂、大陈、披山及舟山等海区产卵,3~4月为产卵盛期。在南海,由于水温较高,除冬季的个别月份外,常年都有鳀的分布和产卵。
生物学特性 秘鲁鳀的食饵大部分为浮游植物和甲壳类,尤以硅藻类为主,仅1%是以桡足类、燐虾和鱼卵为主的浮游动物。日本鳀主要以浮游甲壳类、挠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鳀摄取食物时主要借助于视觉,因此摄食强度夜间远较白天为低。它同时又是许多凶猛鱼类的摄食对象,如在黄海,蓝点马鲛、鲐、鲨、带鱼、小黄鱼、鳕等都大量吞食鳀。鳀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是重要的一环。鳀鱼卵的卵黄较其他硬骨鱼类为少,因此初孵仔鱼须迅速找到食物。但鳀仔鱼的游动能力有限,而新陈代谢率却很高,常为寻找食物过多地消耗体力而死亡。这是导致其资源量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鳀的体长通常不超过150毫米,只有分布在从加拿大到加里福尼亚沿海的北太平洋鳀的体长可达240毫米。鳀寿命短,群体组成中常常仅包括1~3龄的3个年龄组,以1~2龄鱼为主。鳀通常栖于水的中上层、水色澄清的海域,故有"清水鱼"之称。性喜荫影,常聚集于岩礁附近或随云影及水面漂浮物而移动。喜结群,无风时密集的鱼群能使海变成褐色或紫红色,水面上则形成密集而细小的波纹。趋光性强,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在光源周围鳀能作围绕光源的回旋运动。
日本鳀和秘鲁鳀均 1龄达性成熟,分批产卵。产卵期一般都持续2个月以上,几乎周年都可产卵。鳀的产卵盛期,秘鲁鳀在8~9月(一个产卵季节内的排卵总量可达9000粒左右),冬季也进行产卵;欧洲鳀为6~8月中,而在地中海则从4月一直延续到9月;南非鳀在8~9月;日本鳀在3~7月。在黄海,日本鳀的产卵期为5~7月,东海为3~4月,南海则除冬季外,常年都进行产卵。产卵时的适温范围为12~28℃,以14~19℃为最适温。卵浮性,卵粒各个分离、圆形、卵膜光滑、无色透明,淡黄色、呈泡沫状龟裂、无油球。卵的直径日本鳀为1.08~1.57毫米,欧洲鳀为1.1~1.3毫米,水温20℃时孵化需48小时。鳀的怀卵量随鱼体的增大而增加,日本鳀为8000~24000粒,欧洲鳀为13360粒,秘鲁鳀为10000~20000粒。
捕捞 鳀在世界渔业上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鳀的年产量约310万吨,占世界鱼产量的4~5%。进入60年代,秘鲁 鳀一跃而达800万吨,此后年产量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1970年秘鲁鳀的产量曾达1200万吨,创世界单鱼种产量的最高纪录。鳀在中国沿海虽有较广泛的分布,但成鱼仅是各种底拖网及定置渔具捕捞的兼捕对象;而幼鳀的捕捞较发达,多用沿岸大拉网、旋网及定置渔具捕捞;在东海和南海则借助灯诱用缯网及索罟进行捕捞。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是用围网大规模捕捞的。
加工利用 就世界范围而言,鳀主要是作为制造鱼粉、鱼油的原料。由于其产量大,因此世界上鳀加工工业极其发达。鳀鱼粉主要用作家畜、家禽的精饲料;鳀鱼油主要用制造人造奶油、油漆和口红等。秘鲁还利用鳀和无须鳕配合制造浓缩鱼蛋白供人食用。鳀肉质细嫩,捕获后极易腐烂,故又有"离水烂"之称。在中国,通常将捕获的幼鳀立即用盐水煮熟晒干,称为"海蜒",味鲜美,可作为调味品。鳀还是一种极好的诱饵,特别是在金枪鱼钓捕中。在欧洲,鳀还被制成鱼酱和鱼膏。
特性 体细长,腹部近圆形,无棱鳞。吻突出。眼大、位高。有薄的脂眼睑。口大,下位。有假鳃。牙小,上下颌及舌上均有牙。体被薄圆鳞,胸部有腋鳞。无侧线。背鳍1个,中位,尾鳍叉形。在世界渔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有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欧洲鳀(E.encrasicholus)、日本鳀(E.japonicus)和南非鳀(E.capensis)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背鳍(D)和臀鳍(A)的鳍条数各不相同;秘鲁鳀D.14~15,A.19~22;欧洲鳀D.16~17,A.16~17;日本鳀D.17,A.22;南非鳀D.14~16,A.18~20。
分布和洄游 秘鲁鳀的分布面较窄,主要分布在秘鲁南部的瓦尔帕莱索到北部的钦博特绵延约3200公里的沿岸水域。欧洲鳀则广泛分布于欧洲沿岸从北海起沿大西洋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沿岸直至地中海和西非沿岸。日本鳀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库页岛近海,日本海及其邻近海域,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南非鳀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沿海,东、西非沿岸也有分布。
在黄海、渤海区,鳀的越冬场在济州岛外海,鱼群于5月开始分别到达黄海、渤海沿岸海域产卵,7月产卵结束,亲鱼即向较深海区洄游,幼鱼则逗留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直到秋季。在东海,鱼群从1~3月自南而北游向沿岸海区产卵,主要在南麂、大陈、披山及舟山等海区产卵,3~4月为产卵盛期。在南海,由于水温较高,除冬季的个别月份外,常年都有鳀的分布和产卵。
生物学特性 秘鲁鳀的食饵大部分为浮游植物和甲壳类,尤以硅藻类为主,仅1%是以桡足类、燐虾和鱼卵为主的浮游动物。日本鳀主要以浮游甲壳类、挠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鳀摄取食物时主要借助于视觉,因此摄食强度夜间远较白天为低。它同时又是许多凶猛鱼类的摄食对象,如在黄海,蓝点马鲛、鲐、鲨、带鱼、小黄鱼、鳕等都大量吞食鳀。鳀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是重要的一环。鳀鱼卵的卵黄较其他硬骨鱼类为少,因此初孵仔鱼须迅速找到食物。但鳀仔鱼的游动能力有限,而新陈代谢率却很高,常为寻找食物过多地消耗体力而死亡。这是导致其资源量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鳀的体长通常不超过150毫米,只有分布在从加拿大到加里福尼亚沿海的北太平洋鳀的体长可达240毫米。鳀寿命短,群体组成中常常仅包括1~3龄的3个年龄组,以1~2龄鱼为主。鳀通常栖于水的中上层、水色澄清的海域,故有"清水鱼"之称。性喜荫影,常聚集于岩礁附近或随云影及水面漂浮物而移动。喜结群,无风时密集的鱼群能使海变成褐色或紫红色,水面上则形成密集而细小的波纹。趋光性强,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在光源周围鳀能作围绕光源的回旋运动。
日本鳀和秘鲁鳀均 1龄达性成熟,分批产卵。产卵期一般都持续2个月以上,几乎周年都可产卵。鳀的产卵盛期,秘鲁鳀在8~9月(一个产卵季节内的排卵总量可达9000粒左右),冬季也进行产卵;欧洲鳀为6~8月中,而在地中海则从4月一直延续到9月;南非鳀在8~9月;日本鳀在3~7月。在黄海,日本鳀的产卵期为5~7月,东海为3~4月,南海则除冬季外,常年都进行产卵。产卵时的适温范围为12~28℃,以14~19℃为最适温。卵浮性,卵粒各个分离、圆形、卵膜光滑、无色透明,淡黄色、呈泡沫状龟裂、无油球。卵的直径日本鳀为1.08~1.57毫米,欧洲鳀为1.1~1.3毫米,水温20℃时孵化需48小时。鳀的怀卵量随鱼体的增大而增加,日本鳀为8000~24000粒,欧洲鳀为13360粒,秘鲁鳀为10000~20000粒。
捕捞 鳀在世界渔业上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鳀的年产量约310万吨,占世界鱼产量的4~5%。进入60年代,秘鲁 鳀一跃而达800万吨,此后年产量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1970年秘鲁鳀的产量曾达1200万吨,创世界单鱼种产量的最高纪录。鳀在中国沿海虽有较广泛的分布,但成鱼仅是各种底拖网及定置渔具捕捞的兼捕对象;而幼鳀的捕捞较发达,多用沿岸大拉网、旋网及定置渔具捕捞;在东海和南海则借助灯诱用缯网及索罟进行捕捞。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是用围网大规模捕捞的。
加工利用 就世界范围而言,鳀主要是作为制造鱼粉、鱼油的原料。由于其产量大,因此世界上鳀加工工业极其发达。鳀鱼粉主要用作家畜、家禽的精饲料;鳀鱼油主要用制造人造奶油、油漆和口红等。秘鲁还利用鳀和无须鳕配合制造浓缩鱼蛋白供人食用。鳀肉质细嫩,捕获后极易腐烂,故又有"离水烂"之称。在中国,通常将捕获的幼鳀立即用盐水煮熟晒干,称为"海蜒",味鲜美,可作为调味品。鳀还是一种极好的诱饵,特别是在金枪鱼钓捕中。在欧洲,鳀还被制成鱼酱和鱼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