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nelist
[英]['pænəlist] [美]['pænḷɪst]
嗅辨员
1.
The olfactory test results of about 400 panelist candidates were collected.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筛选嗅辨员应调整嗅辨顺序、嗅辨小组应由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组成的建议。
2) Olfactory define
嗅辨
3) panellist
[英]['pænəlɪst] [美]['pænḷɪst]
嗅觉检测员
4) set-membership identification
集员辨识
1.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the unknown-but-bounded(UBB) noise,an interval algorithm for set-membership identification of parameters of linear time-invariant system was used to seek the minimal .
在不确定但有界(UBB,Unknown-But-Bounded)噪声假设下,基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参数集员辨识的区间算法,寻求与观测数据和噪声相容的参数的最小超长方体(或区间向量),进而得到结构参数的估计值。
5) set membership identification
集员辨识
1.
A set membership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is provide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fault detection of systems with models not precisely known.
为了处理数学模型不精确已知系统的故障检测问题,给出了一种故障检测的集员辨识方法。
2.
The set membership identification for bilinear system parameter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本文讨论了在噪声功率有界的假设下双线性系统参数的集员辨识,给出了双线性系统参数集员估计的递推形式,并讨论了收敛性。
3.
The set membership identification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UBB noise is a novel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基于UBB噪声假设下的集员辨识是一种新型的系统辨识方法,与传统辨识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补充资料:辨
简史 辨证论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内经》,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医证候的名称及其临床表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气虚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并可累及其他脏腑;《灵枢·本神》具体描述了五脏气虚等证候的临床表现,并指出要审察五脏为病的外在表现,判断气之虚实,据此而决定治疗方法。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19条,从脏腑病位、病因、病性等方面阐述了不同临床表现的病机归属,并提示了治疗原则。《内经》虽然没有形成辨证论治体系,但其中有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的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学说,邪正斗争、气机升降、阴阳失调的病机学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等,已为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首先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并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如《伤寒论》中的"平脉辨证",就是明确提出"辨证"的最早记载。而且《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为篇名,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还明确指出,要观察分析脉证,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随其不同证候确定治疗原则,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伤寒杂病论》中广泛运用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气血等概念,以此作为辨证的基本内容,并针对不同病机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此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如汉代《中藏经》对脏腑病机的发展,隋代巢元方对病因病机理论的发挥,宋代陈言对病因学说的发展,金代刘河间对六气病机学说的发展,元代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理论的发挥;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发展,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还有的医家就辨证论治理论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中的运用作了专门的阐述,使辨证论治体系更臻完善。
辨证方法分类 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这些辨证方法各具特点,又互有联系,体现了相应的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 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而将证候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其中表和里表示病位的浅深,寒和热概括证候的性质,虚和实表现正邪的盛衰,而阴和阳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高度概括,即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归属为阴证。以上八类证候常错综夹杂,相兼出现,如表寒证、里热证、虚寒证等。通过八纲辨证可把握各类证的共性,在诊断过程中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因而八纲辨证可适用于临床各科,而且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往往包含有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综合应用可使辨证更加深入明确,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见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对疾病所产生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部位、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因而临床见有纳少、腹胀、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者,即可辨为脾气虚证。由于这种辨证方法将病变部位落实到具体脏腑,因而其辨证层次较深入,针对性较强。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的运用,常常结合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科的辨证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脏腑辨证)
病因辨证 是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推断致病原因的一种辨证方法。如根据湿性重浊的致病特点,对于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痛沉重、大便溏泄、小便浑浊、湿疹浸淫流水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因辨证即可判断为湿邪为患。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有其致病特点,因而通过对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临床表现的分析,就可判明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其他各种辨证方法中常包含有病因辨证的内容,而病因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结合应用,尤其利于明确病证的原因、性质等。(见病因辨证)
气血辨证 是运用藏象学说中有关气血的理论,分析各种临床表现,从而判断气、血方面病变的一种辨证方法。例如,血有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若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即可辨为血虚证。由于气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气血病变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气血辨证与脏腑辨证常需结合运用。(见气血辨证)
经络辨证 是根据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的功能特点,分析疾病时的临床表现,从而判断病变所属经脉的一种辨证方法。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胸部满闷,手臂内侧前缘疼痛等。经脉联络脏腑,运行气血,其病变相互影响,因而经络辨证应与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参合运用。
六经辨证 是汉代张仲景所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病(指感受六淫等外邪而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作为辨证纲领,对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从正气的强弱、病邪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缓急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为治疗提供依据。六经辨证中包含有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等辨证方法的内容,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见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的病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作为辨证纲领,对温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理本质,推测预后转归,并据此决定治疗原则。(见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是清代吴鞠通所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温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辨证纲领,对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用以判断病理阶段,归纳证候类型,明确病变部位,确立治疗原则,并借以推测预后转归。(见三焦辨证)
辨证方法的应用 上述各种辨证方法都是在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分析,从而判断为某一证。由于各种辨证方法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总结的思想方法有异,因而各有其特点,其适用范围各有侧重。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病因辨证侧重于探求疾病的原因。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常兼有病因辨证以明病因。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在辨明病机和病位时常需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和气血辨证。八纲辨证能从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反映证候的基本构成,但就辨证层次而言又嫌笼统。例如,患者感受风热病邪为病,初见发热微恶寒等表证,继则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以及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黏不爽、舌红、苔黄、脉数。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知当属温热病。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判断为气分证;结合脏腑辨证,可知病位在肺;结合病因辨证,可知热邪为患;通过综合分析辨证,可判断本证为邪热壅肺。若单用八纲辨证,则可知属里热实证。由此可知,临床实际应用中,既要了解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更要相互参合,如此方可明了辨证的各个要素,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论治 在辨证基础上即可论治,确立治疗原则,选择治疗方法,并确定处方用药。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个体都会对病情变化产生不同影响。通过辨证,分清疾病的现象和本质,即可求本治疗;辨清邪正斗争的虚实变化,即可扶正祛邪;根据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予以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予以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按发病的不同时间、地点和病人的不同个体特点,予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就可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而选择有效的方药。
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等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理法方药的表现形式,使中医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关于辨证论治的概念,在中医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将方剂辨证纳入辨证论治范围,即某一方剂常有一定的适应症,通过辨别不同方剂的对应证候,可为选用方剂提供依据。近年来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新学科向中医领域的渗透,有人认为辨证论治是医生收集病人信息,进行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辨证就是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找出疾病函数或相关的特征值;论治就是输出治疗信息,排除干扰,实现校正的过程。从数学上看,辨证论治包括模糊数学、集合论和映射论等概念;有人根据对泛系理论的研究,提出辨证论治在本质上可以通过聚类、模拟、观控和判别的泛系模式来形成多种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在辨证论治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和辅助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这有利于辨证论治向规范化、标准化、检测化发展。
根据现代研究,辨证论治还有不完善之处。由于辨证论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定量性可检测的参数较少,因而具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随机性,易受假象干扰,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缺乏对微观层次的认识。对某些虽有器质性病变,但因代偿而处于尚未表现功能异常的隐匿状态的疾病,或者临床症状消失,但内脏器官组织尚存病变的状态尚难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存在局限。另外,辨证论治中的一些名词概念尚不统一或不规范,在法律诊断上、劳动力鉴定上缺乏明确标准。这些因素使辨证论治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与当代医疗的需要有不相适应之处。近年来,中医学界对辨证论治理论的规范化和系统的完整化,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等问题,作了不少探讨,正致力于建立辨证论治的新体系。
辨证方法分类 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这些辨证方法各具特点,又互有联系,体现了相应的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 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而将证候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其中表和里表示病位的浅深,寒和热概括证候的性质,虚和实表现正邪的盛衰,而阴和阳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高度概括,即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归属为阴证。以上八类证候常错综夹杂,相兼出现,如表寒证、里热证、虚寒证等。通过八纲辨证可把握各类证的共性,在诊断过程中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因而八纲辨证可适用于临床各科,而且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往往包含有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综合应用可使辨证更加深入明确,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见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对疾病所产生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部位、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因而临床见有纳少、腹胀、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者,即可辨为脾气虚证。由于这种辨证方法将病变部位落实到具体脏腑,因而其辨证层次较深入,针对性较强。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的运用,常常结合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科的辨证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脏腑辨证)
病因辨证 是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推断致病原因的一种辨证方法。如根据湿性重浊的致病特点,对于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痛沉重、大便溏泄、小便浑浊、湿疹浸淫流水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因辨证即可判断为湿邪为患。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有其致病特点,因而通过对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临床表现的分析,就可判明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其他各种辨证方法中常包含有病因辨证的内容,而病因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结合应用,尤其利于明确病证的原因、性质等。(见病因辨证)
气血辨证 是运用藏象学说中有关气血的理论,分析各种临床表现,从而判断气、血方面病变的一种辨证方法。例如,血有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若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即可辨为血虚证。由于气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气血病变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气血辨证与脏腑辨证常需结合运用。(见气血辨证)
经络辨证 是根据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的功能特点,分析疾病时的临床表现,从而判断病变所属经脉的一种辨证方法。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胸部满闷,手臂内侧前缘疼痛等。经脉联络脏腑,运行气血,其病变相互影响,因而经络辨证应与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参合运用。
六经辨证 是汉代张仲景所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病(指感受六淫等外邪而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作为辨证纲领,对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从正气的强弱、病邪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缓急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为治疗提供依据。六经辨证中包含有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等辨证方法的内容,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见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的病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作为辨证纲领,对温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理本质,推测预后转归,并据此决定治疗原则。(见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是清代吴鞠通所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温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辨证纲领,对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用以判断病理阶段,归纳证候类型,明确病变部位,确立治疗原则,并借以推测预后转归。(见三焦辨证)
辨证方法的应用 上述各种辨证方法都是在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分析,从而判断为某一证。由于各种辨证方法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总结的思想方法有异,因而各有其特点,其适用范围各有侧重。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病因辨证侧重于探求疾病的原因。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常兼有病因辨证以明病因。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在辨明病机和病位时常需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和气血辨证。八纲辨证能从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反映证候的基本构成,但就辨证层次而言又嫌笼统。例如,患者感受风热病邪为病,初见发热微恶寒等表证,继则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以及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黏不爽、舌红、苔黄、脉数。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知当属温热病。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判断为气分证;结合脏腑辨证,可知病位在肺;结合病因辨证,可知热邪为患;通过综合分析辨证,可判断本证为邪热壅肺。若单用八纲辨证,则可知属里热实证。由此可知,临床实际应用中,既要了解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更要相互参合,如此方可明了辨证的各个要素,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论治 在辨证基础上即可论治,确立治疗原则,选择治疗方法,并确定处方用药。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个体都会对病情变化产生不同影响。通过辨证,分清疾病的现象和本质,即可求本治疗;辨清邪正斗争的虚实变化,即可扶正祛邪;根据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予以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予以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按发病的不同时间、地点和病人的不同个体特点,予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就可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而选择有效的方药。
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等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理法方药的表现形式,使中医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关于辨证论治的概念,在中医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将方剂辨证纳入辨证论治范围,即某一方剂常有一定的适应症,通过辨别不同方剂的对应证候,可为选用方剂提供依据。近年来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新学科向中医领域的渗透,有人认为辨证论治是医生收集病人信息,进行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辨证就是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找出疾病函数或相关的特征值;论治就是输出治疗信息,排除干扰,实现校正的过程。从数学上看,辨证论治包括模糊数学、集合论和映射论等概念;有人根据对泛系理论的研究,提出辨证论治在本质上可以通过聚类、模拟、观控和判别的泛系模式来形成多种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在辨证论治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和辅助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这有利于辨证论治向规范化、标准化、检测化发展。
根据现代研究,辨证论治还有不完善之处。由于辨证论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定量性可检测的参数较少,因而具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随机性,易受假象干扰,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缺乏对微观层次的认识。对某些虽有器质性病变,但因代偿而处于尚未表现功能异常的隐匿状态的疾病,或者临床症状消失,但内脏器官组织尚存病变的状态尚难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存在局限。另外,辨证论治中的一些名词概念尚不统一或不规范,在法律诊断上、劳动力鉴定上缺乏明确标准。这些因素使辨证论治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与当代医疗的需要有不相适应之处。近年来,中医学界对辨证论治理论的规范化和系统的完整化,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等问题,作了不少探讨,正致力于建立辨证论治的新体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