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field-project
田间工程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scale management, the traditional field-project and cultivation mode can 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经营化的推进,传统的农田田间工程模式将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4) Highway/?Engineering design
公路/工程设计
5) highway engineering design
公路工程设计
1.
The application of MapInf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highway engineering design is deeply researched and the second interface of digital terrain model developed.
深入研究了 Map Info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并在 Map Info软件基础上二次开发数字地形模型接口 ,可在公路线路平面设计、线路纵断面设计、线路横断面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
6) engineerized design of the tour-route
工程化线路设计
补充资料:田间工程
指末级固定渠、沟(一般指农渠、农沟)及其所包围的田块内部的灌排管道和临时灌排渠系,以及调节流量及配水的工程设施和建筑物。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对山、水、田、林、路、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可以充分发挥灌排渠系的工程效益。
要求 田间工程既要考虑到农田水利现代化和科技发展的长远需要,又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出发,满足灌溉、排涝、防湆、防治土壤盐渍化和机械作业等方面的要求:①灌溉。地面灌溉田间工程包括农渠、毛渠、输水垄沟及畦田(或格田),其中毛渠及输水垄沟是临时渠道,在每年耕翻播种时设置。田间渠道要满足自流灌溉的要求,并使渠线顺直,占地少。为了节省农业用地,保证灌溉质量,便于机械耕作和配水管理,应逐步实现田间渠道地下管道化,并做好土地平整和改良土壤工作。②排涝。在降雨量大的地区或有暴雨地区,田间工程要能及时排除暴雨产生的田面积水,缩短农田淹水时间和减小淹水深度,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淹水时间过长,植物根部土壤通气不良,严重缺氧,并产生硫化氢、乙醇等有害物质,影响植物根系呼吸,宜修建田间排水沟网,及时排除田间多余的积水。排涝用排水沟深为0.6~1.0米,并根据各地降雨特性、土壤质地、地下水埋深等确定排水沟间距。③防湆。如地下水位过高,根系层土壤含水率过大,土壤通气不良,则会引起湆害。为此需按作物正常生长要求控制地下水位,使土壤保持适宜的含水率。而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随作物种类、生长发育阶段、土壤性质而不同。因此,应根据当地水文特性和防湆标准,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④防盐。土壤中的盐分主要随水分而运动。由于土壤表面的蒸发,盐分向上运移,可使表层土壤积盐;在降雨或灌溉时,盐分随水向下运移,可使表层土壤脱盐。土壤表层的积盐和脱盐,主要决定于蒸发和入渗条件。为了保障土壤不产生盐渍化,使作物不受盐害,排水沟深度应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0.4~0.5米。排水沟间距根据沟深和土壤质地,经计算或通过试验确定(见盐碱地排水)。⑤农业机械化。条田是末级固定渠、沟(一般指农渠、农沟)所控制的范围,也是实施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基本单位,其规格必须同机械化要求相适应。为提高机械化效率,条田的长度一般为 300~400米或800~1000米。平原地区多采用大型拖拉机,条田长度可采用上限;使用中型拖拉机为主的地区可采用下限;在南方丘陵、水稻种植区多采用小型拖拉机(包括手扶拖拉机),条田的长度宜采用较小的尺寸。
规划布置 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田间灌排渠系的组成和规划布置也有很大差异。
斗、农级渠系布置 在平原和圩区一般采用灌排相邻和灌排相间两种形式。灌排相邻平行布置形式适用于地形坡向单一、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灌排相间布置形式适用于地形平坦或有一定波浪状、起伏不大的地形,灌渠布置在高处,向两侧灌水,排水沟布置在低处,承泄两侧排水。其农渠、农沟的长度一般为400~800米,间距为200~400米。
在山区、丘陵区,坡陡谷深,冈冲交错,地形起伏变化大,一般情况下排水条件好,而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但山丘间的冲田地势较低,多雨季节山洪汇集,则易造成洪涝灾害,其地下水位也较高。因此田面渠系的布置必须全面解决旱、涝、湆害。支、斗渠一般沿冈岭脊线布置,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塝田短边布置,农渠多为双向控制,实现灌排两用。每一格田设有单独的进出水口,以避免串灌串排。
条田内部渠系布置 条田内部的渠系包括灌溉毛渠、输水沟和灌水沟、畦等,在水田区还包括格田和田埂。主要有两种布置形式。
①纵向布置:毛渠布置与灌水沟、畦方向一致。灌溉水从毛渠流经输水沟,然后进入灌水沟、畦。纵向适宜于地形较复杂、地面平整度较差的地区。根据具体地形,毛渠可布置成双向控制(沿毛渠两侧布置输水沟)或单向控制,以保证向沟、畦正常输水,一般是垂直于等高线方向,以使灌水方向能与最大地面坡度方向一致,为灌水创造有利条件。但在地面坡度大于0.01时,为避免田间土壤冲刷,毛渠可与等高线斜交方向布置。
②横向布置:毛渠布置与沟、畦方向垂直。灌溉时,水从毛渠直接流入灌水沟、畦,不需输水沟,从而减少了田间渠系长度,可节省土地和减少水量损失。毛渠一般沿着较小地面坡度方向布置,而灌水沟、畦可沿最大地面坡度方向布置,以利灌溉。横向布置适宜于地形平坦、坡度较小的地区。
水稻区田间渠系布置
同旱作地区布置基本类似。不同的是在条田内需修筑田埂,将其分成许多格田。格田面积约3~5亩,宽20~40米,长约60~100米。格田长边沿等高线方向布置,每个格地设有进水口,由农渠直接供水,并设有排水口,将废水排入农沟,从而避免了串灌串排。
渠系建筑物布置 为了有效地进行田间各级渠道的配水管理,在农渠进口设置量水设备,并沿农渠各放水口设置放水口门。为了便于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进入田间作业,在田间须设置一定数量的跨沟、跨渠建筑物,如桥梁、涵洞等。为方便输水,在渠道遇到障碍时可建筑渡槽、倒虹吸管、跌水、陡坡等(见渠系建筑物)。
研究动向 田间工程是发挥灌溉工程效益、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重要环节,也是灌溉排水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地面灌溉地区,首先要重视地面平整工作,并提高田间工程渠系施工的机械化水平。现已可采用激光平地机械,使土地平整的误差在2厘米以内、地面坡度为0.001~0.008,以满足畦灌和沟灌的要求。在水稻地区,格田田面要基本水平,平整精度在±3厘米以内。田间输水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是使农、毛两级配水渠道实现地下管道化。在调节控制地下水位,改善以防止土壤受湆和盐碱化为目的的排水系统方面,中国自70年代以来已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使用暗管排水系统。
要求 田间工程既要考虑到农田水利现代化和科技发展的长远需要,又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出发,满足灌溉、排涝、防湆、防治土壤盐渍化和机械作业等方面的要求:①灌溉。地面灌溉田间工程包括农渠、毛渠、输水垄沟及畦田(或格田),其中毛渠及输水垄沟是临时渠道,在每年耕翻播种时设置。田间渠道要满足自流灌溉的要求,并使渠线顺直,占地少。为了节省农业用地,保证灌溉质量,便于机械耕作和配水管理,应逐步实现田间渠道地下管道化,并做好土地平整和改良土壤工作。②排涝。在降雨量大的地区或有暴雨地区,田间工程要能及时排除暴雨产生的田面积水,缩短农田淹水时间和减小淹水深度,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淹水时间过长,植物根部土壤通气不良,严重缺氧,并产生硫化氢、乙醇等有害物质,影响植物根系呼吸,宜修建田间排水沟网,及时排除田间多余的积水。排涝用排水沟深为0.6~1.0米,并根据各地降雨特性、土壤质地、地下水埋深等确定排水沟间距。③防湆。如地下水位过高,根系层土壤含水率过大,土壤通气不良,则会引起湆害。为此需按作物正常生长要求控制地下水位,使土壤保持适宜的含水率。而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随作物种类、生长发育阶段、土壤性质而不同。因此,应根据当地水文特性和防湆标准,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④防盐。土壤中的盐分主要随水分而运动。由于土壤表面的蒸发,盐分向上运移,可使表层土壤积盐;在降雨或灌溉时,盐分随水向下运移,可使表层土壤脱盐。土壤表层的积盐和脱盐,主要决定于蒸发和入渗条件。为了保障土壤不产生盐渍化,使作物不受盐害,排水沟深度应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0.4~0.5米。排水沟间距根据沟深和土壤质地,经计算或通过试验确定(见盐碱地排水)。⑤农业机械化。条田是末级固定渠、沟(一般指农渠、农沟)所控制的范围,也是实施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基本单位,其规格必须同机械化要求相适应。为提高机械化效率,条田的长度一般为 300~400米或800~1000米。平原地区多采用大型拖拉机,条田长度可采用上限;使用中型拖拉机为主的地区可采用下限;在南方丘陵、水稻种植区多采用小型拖拉机(包括手扶拖拉机),条田的长度宜采用较小的尺寸。
规划布置 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田间灌排渠系的组成和规划布置也有很大差异。
斗、农级渠系布置 在平原和圩区一般采用灌排相邻和灌排相间两种形式。灌排相邻平行布置形式适用于地形坡向单一、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灌排相间布置形式适用于地形平坦或有一定波浪状、起伏不大的地形,灌渠布置在高处,向两侧灌水,排水沟布置在低处,承泄两侧排水。其农渠、农沟的长度一般为400~800米,间距为200~400米。
在山区、丘陵区,坡陡谷深,冈冲交错,地形起伏变化大,一般情况下排水条件好,而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但山丘间的冲田地势较低,多雨季节山洪汇集,则易造成洪涝灾害,其地下水位也较高。因此田面渠系的布置必须全面解决旱、涝、湆害。支、斗渠一般沿冈岭脊线布置,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塝田短边布置,农渠多为双向控制,实现灌排两用。每一格田设有单独的进出水口,以避免串灌串排。
条田内部渠系布置 条田内部的渠系包括灌溉毛渠、输水沟和灌水沟、畦等,在水田区还包括格田和田埂。主要有两种布置形式。
①纵向布置:毛渠布置与灌水沟、畦方向一致。灌溉水从毛渠流经输水沟,然后进入灌水沟、畦。纵向适宜于地形较复杂、地面平整度较差的地区。根据具体地形,毛渠可布置成双向控制(沿毛渠两侧布置输水沟)或单向控制,以保证向沟、畦正常输水,一般是垂直于等高线方向,以使灌水方向能与最大地面坡度方向一致,为灌水创造有利条件。但在地面坡度大于0.01时,为避免田间土壤冲刷,毛渠可与等高线斜交方向布置。
②横向布置:毛渠布置与沟、畦方向垂直。灌溉时,水从毛渠直接流入灌水沟、畦,不需输水沟,从而减少了田间渠系长度,可节省土地和减少水量损失。毛渠一般沿着较小地面坡度方向布置,而灌水沟、畦可沿最大地面坡度方向布置,以利灌溉。横向布置适宜于地形平坦、坡度较小的地区。
水稻区田间渠系布置
同旱作地区布置基本类似。不同的是在条田内需修筑田埂,将其分成许多格田。格田面积约3~5亩,宽20~40米,长约60~100米。格田长边沿等高线方向布置,每个格地设有进水口,由农渠直接供水,并设有排水口,将废水排入农沟,从而避免了串灌串排。
渠系建筑物布置 为了有效地进行田间各级渠道的配水管理,在农渠进口设置量水设备,并沿农渠各放水口设置放水口门。为了便于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进入田间作业,在田间须设置一定数量的跨沟、跨渠建筑物,如桥梁、涵洞等。为方便输水,在渠道遇到障碍时可建筑渡槽、倒虹吸管、跌水、陡坡等(见渠系建筑物)。
研究动向 田间工程是发挥灌溉工程效益、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重要环节,也是灌溉排水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地面灌溉地区,首先要重视地面平整工作,并提高田间工程渠系施工的机械化水平。现已可采用激光平地机械,使土地平整的误差在2厘米以内、地面坡度为0.001~0.008,以满足畦灌和沟灌的要求。在水稻地区,格田田面要基本水平,平整精度在±3厘米以内。田间输水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是使农、毛两级配水渠道实现地下管道化。在调节控制地下水位,改善以防止土壤受湆和盐碱化为目的的排水系统方面,中国自70年代以来已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使用暗管排水系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