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传播学
1)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
中国传播学
1.
On Path-dependence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依赖”现象
2)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中国传播学史
3)  China's rural communications
中国乡村传播学
4)  Journalism in China
中国新闻传播学
1.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a affairs.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近现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5)  Chinese poetry communication studies
中国诗歌传播学
6)  the science of music communication in China
中国音乐传播学
1.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will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music communication in China,so he divides it into three stages,that is,the first stage is the 1980\'s,which is the rudiment period,the second one,in the 1990\'s,which is the exploration period,at last,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中国音乐传播学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兴起成长的;对这门新兴学科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有着孕育、催生、助长的意义。
补充资料:生物学史(中国)
shengwuxueshi(Zhongguo)
生物学史(中国)
history of biology in China

━━━━━━━━━━━━━━━━━━━━━━━━
   生物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从原始社会至
   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前)〕
   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从春秋中叶
   至南北朝(公元前6~公元6世纪)〕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自隋至清代中叶以前
   (6世纪末~19世纪中叶)〕
   近代生物学的传入〔清末时期(1840~1911)〕
   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植根〔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5)生物学
    主要成就的概述━━━━━━━━━━━━━━━━━━━━━━━━
 中国人民从远古以来,在长期的农、林、牧、副、渔和医、药(本草)等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植物、微生物、动物和人体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知识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已积累了不少有关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和生物起源、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虽则还局限于直观的描述和思辨性的臆测,但却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隋、唐以后,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日益商品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在农艺、医药和酿造等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近代生物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民国年间,赴欧、美、日学习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并相继在各分支学科中开展了研究,现代生物学开始在中国植根。本文对从远古到1949年生物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了历史的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物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时间较近,未能全面总结,本文仅对其主要成就作一概述。
             生物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
〔从原始社会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前)〕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各氏族部落在长期的采集、种植植物和渔猎、驯养动物等实践中,创立了原始社会文化,并形成了若干文化系。在大量的彩陶绘画和陶塑等出土文物中,保存了丰富的直观的动、植物知识。例如:黄河流域中、上游,仰韶文化系半坡文化的奔鹿、飞鸟、游鱼、鸟衔鱼;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蟾蜍纹、蜥蜴纹、壁虎纹、陶鹗鼎;马家窑文化的核果纹、豆荚纹、太阳植物纹;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花瓣纹、狗(一种陶制的炊事器具)。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禾苗纹、稻穗纹、叶纹、鱼藻纹、猪纹陶器、狗形器等;良渚文化吴江梅埝的蚕纹。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系天门石家河的长尾鸟、猪、羊、龟、象、鸡、狗、豹、猴、鼠等红陶捏塑的小动物。形态都很生动、逼真。《尚书?尧典》记载尧时人们已观察到鸟兽在不同季节中的交尾、繁殖、脱羽、换毛等生理变化。
 夏代(公元前21~前16世纪)起,中国开始进入以农立国的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流传的《夏时》(即《夏小正》),是一部以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行为、习性等为基础,结合天文、历象而制定的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书中记载了几十种动植物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以及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鹿角脱换、熊类冬眠等周期性生理现象。
 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甲骨文中有不少动植物的名称。考其字形结构:禾、秫、黍、粟皆从(禾)形;桑、栗、杞、柏从汗(木)形;虫、蚕、蛇(它)从(虫)形;鱼、(鱼)形;鸟、雉、鸡、燕从(鸟)形;犬、狼从(犬)形,等等。表明当时人们已能根据动植物的外形特征,辩认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从而出现最早的分类刍型,例如,植物有禾(草)、木二类(甲骨文的草、竹不分,有时草、木也不分,禾即由木分化而来);动物有虫、鱼、鸟、犬、豕、鹿、马等类。解剖动物和人体是在祭祀杀牲和刑戮等活动中进行的。 卜辞中有“牲”、“羌”、“人”的记载,即为明证。写作,学者研究“”(读若拖)有剖腹支解之意,即解剖其腹肠,又解其肢体。甲骨文(囟)字,其形似头壳,中间的“+”示颅骨缝间有相连的纹理。象形心脏,中间的两点象血,显示心脏有藏血的功能。 甲骨文的“”(骨之初文)字写作Z中间的“丿”示骨干,两端的“八”示骨骺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体解剖和生理方面的认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