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ollowing out of rural population
农村人口空心化
2) rural hollowing
农村空心化
1.
From the dynamic viewpoint, rural hollowing is a special evolution form of rural areal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3)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
农村聚落空心化
1.
Based on the data by investigation at the scene,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with the opinion that it results mainly from combined efforts of population,family,economy,income,transportation,system,culture and some other factors.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因素 ,主要归纳为人口和家庭因素、社会经济与收入、交通条件、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指出了农村聚落空心化造成的问题 ,并提出健全用地制度和提高人口素质是遏制农村聚落空心化的有效途
2.
In recent years,many researchers have analyzed not only the conception,types,space model,space distribution,driving powers,driving system,different stages and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but also some problems resulted from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and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trend of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ation.
近年对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不仅在农村聚落空心化的概念、类型、空间模式、空间分布、形成因素、形成机制、动力机制、阶段与过程方面,而且在农村聚落空心化带来的问题、对策和措施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多进展。
4) population aging advent
农村人口老龄化
1.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advent in our country is becoming prominent day by day.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规模大且在具体问题上也有别于城市。
5)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农村人口城市化
1.
More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speed up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the developed east reg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remarkable change in economic structure.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新形势下 ,东部发达地区应高度重视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6) Rural population
农村人口
1.
Cause of death an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in Hanzhong rural population from 1997 to 2000;
汉中地区农村人口1997~2000年死亡原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2.
On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农村人口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3.
Ecology Environmental Pressure by Northwest Rural Population and Strategy Choice of Eco-migration;
西北农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与生态移民的战略选择
补充资料:农村
农村
village
农村(villa罗)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农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差别将消失。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规定的农村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例如美国,1950年以前规定,凡是人口在2 500人以下的、没有组织成自治单位的居住地就算农村;1950年以后规定,不论其是否组织成自治单位,凡人口在2 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 5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欧洲各国一般以居住地在2 000人以下者为农村。在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仅规定了“市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这两个人口统计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1987)解释,“市镇总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其中,“市”是指经国家规定成立“市”建制的城市;“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1984年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均可建镇。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同时,为防御外族侵扰和野兽的侵害等,要求一个氏族聚居在一起,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在奴隶社会的农村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奴隶社会的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或封建农奴主阶级)所有,少部分归农民所有。封建社会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剥削农民的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