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拜占庭攻击
1)  Byzantine attack
拜占庭攻击
1.
When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secure network, we must think over the network coding that resists active attack, that is to say resists Byzantine attack.
蔡宁和杨伟豪首先针对单信源有向无圈网络给出了安全网络编码的定义和模型,其他研究者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安全模型,如JPVilela提出了轻量级安全的网络编码,KBhattad提出了弱安全的网络编码等,另外还有抗拜占庭攻击的网络编码。
2)  byzantium [英][bi'zæntiəm]  [美][bɪ'zæntɪəm]
拜占庭
1.
Analyze the source of the byzantium culture from saint sofia church;
从圣索菲亚教堂解析拜占庭文化的根源
2.
Yeats Pursuit of Artistic and Spiritual Eternity——On the Change of Themes in Sailing to Byzantium and Byzantium;
追求艺术与灵魂的不朽家园——论叶芝“拜占庭”诗作的主题嬗变
3.
Sailing to Utopian in heart——A stylistic study of Sailing to Byzantium
驶向心中的“乌托邦”——《驶向拜占庭》的文体学意义
3)  Byzantine [baɪ'zæntaɪn]
拜占庭
1.
Multi-key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n,t) valve method,and reference from Byzantine transport algorithm in distributed system.
多重登录口令技术基于阀值验证思想,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登录,本文同时借鉴拜占庭传输算法,对多重登录口令的可靠与容错性能进行了初步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多重口令登录方法提高了网格验证的可靠性。
2.
The Byzantine art stresses the holy solemnity, the quietness and sacred eternity of the icon.
几乎在基督教产生的同时,基督教艺术就产生了,基督形象最重要的变化集中于2世纪到16世纪的这一千余年中,拜占庭艺术强调圣像的静穆、神圣、永恒而超凡脱俗的神性。
3.
Since it belonged to Byzantine Empire, Cherson was not only a military citadel and trade-centre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Black Sea, but also served as a media which connected the civilization of nomad in the northern Black Sea and Greek-Byzantine civilization the south.
自归属于拜占庭帝国之后,就逐渐成为黑海北部地区的重要的军事要塞和经济贸易中心,同时也是黑海北部草原民族和南方希腊-拜占庭文明交流的桥梁。
4)  Byzantine [baɪ'zæntaɪn]
拜占庭式
5)  byzantium civilization
拜占庭文明
6)  Byzantine fault
拜占庭错误
1.
A Byzantine faults-tolerance protocol of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能容纳拜占庭错误的身份认证协议
补充资料:拜占庭-穆斯林战争
      公元7~11世纪,拜占庭帝国同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和塞尔柱突厥人争夺近东、地中海区域和外高加索的统治权的多次战争。7世纪前半期,阿拉伯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凭借伊斯兰教的力量,在阿拉伯半岛形成统一国家。新兴的穆斯林国家为了扩张领土,开辟商路,掠夺财富,转移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阿拉伯国家兴起之时,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由于长期战争而两败俱伤,无力抵御阿拉伯人的进攻。632年,穆罕默德的军队开始向拜占庭统治下的叙利亚进军。随后,阿拉伯统帅卡利德·伊本·阿尔瓦利德攻占了巴士拉(634)、大马士革(635)。636年,阿拉伯与拜占庭的军队会战于约旦河支流耶尔穆克河畔,阿拉伯军获胜,乘势夺取整个叙利亚。637年,阿拉伯人征服耶路撒冷,蹂躏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的大部分落入穆斯林国家之手。639年底,阿拉伯另一位统帅阿姆鲁对埃及突袭成功,一举攻克皮卢希恩,关于赫利奥波利斯(开罗)大败拜占庭军队(640),迅即征服巴比伦要塞(641),占领亚历山大(642)。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到7世纪50年代,北非部分省份、叙利亚、小亚细亚部分领地、上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都处于阿拉伯帝国控制之下。阿拉伯民族是游牧民族,其军队以骆驼兵和骑兵为主,以投枪为主要武器,长于沙漠作战,却不善于使用弓、剑、长矛和攻城器械。用以攻城的方法是强攻、策反或封锁,在战术上并不占有优势。但是,拜占庭历经长期战乱,内部党争不已,阶级矛盾尖锐,军队成分混杂,同时又在几个方向面对强敌,国势日衰。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的边境已推进到地中海沿岸。它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迅速占领了地中海几个有战略意义的岛屿:罗得岛、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至此,阿拉伯国家已控制了拜占庭帝国在近东的大部分领土。659年,由于阿拉伯贵族内讧,其叙利亚将领穆阿维亚被迫与拜占庭缔约言和。661年,穆阿维亚击败正统哈里发阿里,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倭马亚王朝,称穆阿维亚一世。在平定内乱之后,阿拉伯人又重新组织对拜占庭的进攻。
  
  在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时代(668~685),阿拉伯人的进攻达到高潮。阿拉伯舰队渡过爱琴海,穿越赫勒斯滂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海,在基齐库斯城建立军事基地。673~677年,阿拉伯舰队几乎每年夏季都要由此出征君士坦丁堡,但是,君士坦丁四世做好充分准备,精心布置防卫,并采用一种叫做"希腊火"的液体燃烧剂(此火在水上亦可燃烧),摧毁了阿拉伯舰队,保卫了君士坦丁堡。677年6月,阿拉伯舰队被迫撤离君士坦丁堡,在途经小亚细亚以南海面时,遇到风暴袭击,又遭希腊舰队的阻截,几乎全军覆没;陆军在小亚细亚也遭到惨败。678年,交战双方签订《三十年和约》,阿拉伯国家被迫向拜占庭纳贡。在北非,阿拉伯军队的进展颇为顺利,697~698年夺取迦太基,结束了拜占庭对北非的统治。717年,阿拉伯人从水陆两路再次发动对君士坦丁堡进攻。陆路多为骑兵和骆驼兵,号称12万人,越过小亚细亚,渡赫勒斯滂海峡,抵阿拜多斯城(今埃杰阿巴德),进入欧洲大陆,包围色雷斯;水路有战舰1800艘,从叙利亚和埃及出发,驶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同时,还有各载100名重装士兵的大型战船20艘,以备登陆。拜占庭伊苏里亚王朝的奠基者利奥三世组织反击,他一反历任拜占庭军事指挥的消极防御战略,采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方针,下令拆除港口的铁链,任阿拉伯舰队驶进港湾;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火箭、火船、火矛、"希腊火"实行袭击,阿拉伯舰队大乱,在熊熊烈火中几乎全军覆没。陆路的一支由于阿拉伯士兵不耐严寒,且供给不足,时疫流行,战斗力锐减,被利奥三世收买的保加利亚人的进攻所重创。另两支运送士兵、武器和粮食的阿拉伯舰队亦被击溃。历时13个月的君士坦丁堡会战,以阿拉伯人的失败而告终。
  
  君士坦丁堡会战之后,拜占庭开始向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等地展开全面进攻,战局发生根本转折:拜占庭转为战略进攻,阿拉伯转为战略防御。746年,在塞浦路斯附近的大海战中,拜占庭击溃了约1000艘战舰的阿拉伯舰队,夺回塞浦路斯。8世纪后半期,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屡获胜利,把阿拉伯人驱赶到小亚细亚东部。虽然在一些小城市的争夺中,拜占庭常得而复失,但毕竟重振了"帝国"的声威。750年,阿拉伯帝国内部矛盾激化,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迁都巴格达。此后,拜占庭同阿拉伯的争夺重点,主要在小亚细亚和美索不达米亚、黑海沿岸、地中海东部和意大利等地,战事连绵不断,但规模不大。9~10世纪,阿拉伯帝国内部各族人民不断起义,国势渐衰。拜占庭马其顿王朝乘势收复了两河流域平原 (920~942)、克里特岛(961)、塞浦路斯、安条克(964~968)、埃德萨、大马士革、贝鲁特(972~976)及叙利亚其他地区,重新在东方获得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督教东方前哨"。
  
  11世纪初,另一支伊斯兰教游牧部族──塞尔柱突厥人崛起于东方,由波斯进入伊拉克和小亚细亚,于1055年,在其首领图格里勒伯克统率下,攻陷巴格达,图格里勒伯克自立为苏丹,实际上解除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同年,图格里勒伯克侵入拜占庭的卡帕多细亚和弗里吉亚。1068年,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狄奥吉尼即位。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的掠夺性骚扰已发展为对帝国的全面进攻。图格里勒伯克的继承人阿尔普·阿尔斯兰率军进入本都,深入凯撒里亚到卡帕多细亚;另一支军队则袭击了西里西亚边境。罗曼努斯四世从君士坦丁十世手里接收的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帝国和一支训练极差、装备低劣、成分复杂的军队(其中有诺曼人、罗斯人、保加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但是,从1068~1070年,罗曼努斯四世还是较为成功地阻止了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取得了一些进展。1071年3月,罗曼努斯四世军队(号称10万)经过休整和补充,再度征伐塞尔柱突厥人,迅速占领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曼西喀特城。此时,突厥人因分兵驻守小亚细亚各征服地,仅有骑兵4万余人迎战。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阿尔普·阿尔斯兰遣使与拜占庭议和,遭罗曼努斯四世严辞拒绝,遂决心背水一战。4月26日,两军会战于曼西喀特城堡前。罗曼努斯四世把东方各军区士兵部署在右翼,欧洲各军区士兵置在左翼,亲率警卫队和首都军区士兵居中,雇佣兵(日耳曼人、诺曼人)殿后,组成方阵,向敌军进逼。突厥人却不正面迎敌,而以小股骑兵分散冲击,以乱箭破坏拜占庭军阵营,使其疲惫不堪。日终时,因进展不大,罗曼努斯四世被迫下令撤军。由于战线长,军令传达不及时,撤军时阵营中出现空隙,塞尔柱突厥人集中兵力乘势掩杀,罗曼努斯四世遂下令回击。这时,后卫指挥安德罗尼库斯·杜卡斯却违令继续后撤,阵营大乱。突厥军先突破拜占庭军后方,又切断其左翼与中军联系,最后突破中军。拜占庭军战败,罗曼努斯四世受伤被俘。在苏丹帐下,罗曼努斯四世被迫签约以重金赎身,并向塞尔柱突厥人纳年贡。后来拜占庭国内发生动乱,罗曼努斯四世被废黜,该约成为一纸具文。曼西喀特之战后,拜占庭失去了东方各省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丧失了"东方帝国"的地位,成为一个局限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