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i dian zhu"
瑞安湗村排殿猪
2) Row-cloud Palace
排云殿
1.
Therefore,through using the technique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 color and visual flow,combining with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vision,chromatics and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nalyzes outdoor lighting-color vision of Row-cloud Palace in Summer Palace to benef icial to the develop.
基于此,利用环境色彩、视觉流程等手法和概念,结合现代视觉、色彩学及心理学原理,对典型的颐和园排云殿进行了室外光色视觉分析。
3) Qin an hall
钦安殿
1.
Research on the gilt technology of the top of the Qin an hall;
钦安殿宝顶镀金技术研究
4) rural financial arrangement
农村金融安排
5) Rui an
瑞安
1.
On Policy for the Token of the Educational Bursary in Rui an City,Zhejiang Province;
浅议浙江瑞安教育助学凭证制度
6) Ruian
瑞安
1.
How Does Ruian Apply Comparative-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Promote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瑞安利用比较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研究
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orrosion Destruction Condi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 in Ruian City
瑞安市部分混凝土结构腐蚀破坏状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补充资料:瑞安
瑞安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全市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共辖6街道12镇19乡,总人口112.5万。瑞安历史悠久,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760多年历史,有着“理学名邦”、“东南小邹鲁”之美称,二十五史正式立传的瑞安人就有22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清代朴学大师孙诒让等就是瑞安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瑞安名胜古迹众多,境内已发现史前遗址和各类文物史迹600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个、省级重点文保单位8个。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2.5亿元,财政总收入19.4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36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24位。
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瑞安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显现,形成了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三大主导行业和六大块状经济产业集群。2003年三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近28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5。瑞安是国内经济市场化、民营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民营经济成为瑞安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鲜明和最主要力量。截止2003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各类工业企业达到2.7万多家,其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99以上、产值占96.5以上。瑞安还相继铸造了“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男装名城”等一批国家级金名片,区域经济知名度正在不断提升。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按照“北接南跨、东扩西延”的思路,大力实施“规模拓展”、“品位提升”、“要素积聚”三大战略,跨越式地推进城市化步伐,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建城区面积扩大到5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4.5。坚持外抓大交通、内抓大配套,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现已形成“五纵两横一绕”的公路主网络,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随着温福铁路、飞云江三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瑞安将构筑起以公路为主,铁路、航空、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式,多元化交通运输网。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不断改善,电信业务总量居浙江省县(市、区)第一位。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跨入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全国率先实施“教育助学凭证”制度,建成省、国家级重点(示范)学校16所、教育强镇(乡)14个,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市”。全面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和97。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累计建成“东海文化明珠”乡镇9个和“金海岸文化网”乡镇6个,组织创作文艺作品1000多件,其中180件获国家、省级奖励,初步构筑了“社会办文化、产业兴文化、政府管文化”的全新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瑞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领域,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025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2.5平方米和39.1平方米,年末人均储蓄余额达到10500元,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住房、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私人汽车拥有量达每百户7辆,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0.3部,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已有7.36万户。
今后一个时期,瑞安将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5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把瑞安市建设成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浙江重要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建设成为呼应温州、辐射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尽显文化底蕴、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大市;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安定团结的法治社会。今年五年瑞安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亿元,年均递增12;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14;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年均递增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00元,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0元,年均递增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瑞安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显现,形成了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三大主导行业和六大块状经济产业集群。2003年三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近28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5。瑞安是国内经济市场化、民营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民营经济成为瑞安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鲜明和最主要力量。截止2003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各类工业企业达到2.7万多家,其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99以上、产值占96.5以上。瑞安还相继铸造了“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男装名城”等一批国家级金名片,区域经济知名度正在不断提升。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按照“北接南跨、东扩西延”的思路,大力实施“规模拓展”、“品位提升”、“要素积聚”三大战略,跨越式地推进城市化步伐,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建城区面积扩大到5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4.5。坚持外抓大交通、内抓大配套,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现已形成“五纵两横一绕”的公路主网络,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随着温福铁路、飞云江三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瑞安将构筑起以公路为主,铁路、航空、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式,多元化交通运输网。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不断改善,电信业务总量居浙江省县(市、区)第一位。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跨入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全国率先实施“教育助学凭证”制度,建成省、国家级重点(示范)学校16所、教育强镇(乡)14个,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市”。全面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和97。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累计建成“东海文化明珠”乡镇9个和“金海岸文化网”乡镇6个,组织创作文艺作品1000多件,其中180件获国家、省级奖励,初步构筑了“社会办文化、产业兴文化、政府管文化”的全新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瑞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领域,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025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2.5平方米和39.1平方米,年末人均储蓄余额达到10500元,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住房、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私人汽车拥有量达每百户7辆,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0.3部,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已有7.36万户。
今后一个时期,瑞安将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5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把瑞安市建设成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浙江重要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建设成为呼应温州、辐射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尽显文化底蕴、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大市;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安定团结的法治社会。今年五年瑞安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亿元,年均递增12;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14;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年均递增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00元,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0元,年均递增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