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Shanghai suburb
上海郊区
1.
Time-activity budget of Falco tinnunculus in winter in Shanghai suburb;
上海郊区冬季红隼行为时间分配
2.
Studies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Risk in Different Crop and Rotation Farmlands in Shanghai Suburb;
上海郊区不同作物及轮作农田氮磷流失风险研究
3.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Actual Characters of Feature and Style in Shanghai Suburban Water Country Area;
上海郊区传统水乡风貌与现状风貌的特征比较研究
4) shanghai suburb
上海市郊
1.
Based on the analyese of temperature,humidity,evaporation,radiation synchronization observation data near forest and non-forest bands in model weather pattern in winter and summer in Shanghai suburb.
对上海市郊林带附近与非林带冬、夏季典型天气下温、湿度、蒸发、辐射量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显示:林带附近气温日较差比非林带大,林带背风侧气温日较差比林带迎风侧大。
2.
Salinity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farmland soil in Shanghai suburb was studied.
研究了上海市郊部分旱作农田土壤盐分特征。
3.
Nutrient content of farmland soil in Shanghai suburb was studied in the paper.
研究了上海市郊旱作农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自80年代以来经过近20年的土壤耕作演替,上海市郊蔬菜、瓜果旱作土壤总体养分状况表现为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均很丰富。
5) Shanghai suburbs
上海郊区
1.
Study on the policy and measures of peasant housing building in Shanghai suburbs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十一五”上海郊区农民住房建设政策措施研究
2.
The 22 indexe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suburbs during 1995~2004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an optimal overall evaluation model,then their composite indexes were sequenced according to their values,and lastly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suburbs wa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应用系统最优综合评价模型,对上海郊区1995~2004年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22个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按综合指标的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对上海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
3.
In 1985, "three concentration" strategy is first put forward in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suburbs, and after then it becam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rural set.
本论文选取“三个集中”提出后的上海郊区农村居民点拆并和整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不同时期关于实践的主要政策和战略,重点考察政策实施的成效,检验实践实施效果,试图为上海目前进行的中心村建设以及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参考。
补充资料:上海
“申”、“沪”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8.1℃,日照1929.6小时,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土地面积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8.1℃,日照1929.6小时,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土地面积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