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极化发射率
1)  polarized emissivity
极化发射率
2)  emitter-efficiency variation
发射极效率变化
3)  emitter power
发射极功率
4)  specific cathode emission
阴极发射率
5)  emitter-efficiency control
发射极效率控制
6)  emitter-injection efficiency
发射极注入效率
补充资料:非极纬度变化
      纬度变化的原因,除极移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由极移之外的因素引起的纬度变化总称为非极纬度变化。这些变化中的一部分是由板块运动、地球变形、垂线变化等引起的;另一部分则是由测站的外界条件、仪器误差、人差、周年光行差和章动常数不准确、赤纬和自行误差等引起的。非极纬度变化是提高地极坐标观测精度的一大障碍;但它又为改进天文常数系统、研究天文地球动力学提供重要的资料。
  
  1902年,日本木村荣在分析国际纬度服务的观测资料时,首先在计算极移的公式中引进了与测站经度无关的z项,称为木村项,即
  
  
  
   Δ嗞i=x cosλi+y sinλi+z。
  各个国际纬度站的所在位置的经度基本上是均匀分布的,所以z项等价于各站非极纬度变化的算术平均值,它又称为公共 z项。木村项只是时间的函数,与测站坐标无关,它具有明显的以一年为周期的特性。有关它的物理机制是一个牵涉面很广泛而复杂的问题。各观测台站非极纬度变化中扣除公共 z项后的部分,称为地方非极项或地方z项,各台站的地方z项数值各不相同,并且同一台站的地方z项也随时间变动。
  
  对于各个地极坐标系统,都可用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求得本系统各台站的地方 z项的统计估值。这种估值对了解地方非极纬度变化的某些特点,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地方非极项包含一些极其复杂的因素,仅就已知的因素而言,也还不能准确地定量预告其数值。因此,这是目前极移和纬度变化研究工作的一大难题。对此,单纯从处理方法去考虑已经不够,还应使用诸如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手段,才能弄清它的机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