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adical linguistic alteration
极端语言变革
3) language u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文革"语言
4) innovation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语言革新
1.
As a result,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can be generalized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narrative models of innovation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different wo.
因此,通过梳理不同文学史著作对不同时期语言革新的叙述方式,可以推导出语言革新与文学史之构成的紧密关系,继而发现语言革新在现代文学史著述模式中的构成作用。
5) Chinese us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革语言
1.
Few essays were about Chinese us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even less focused on the grammar used during that special period.
在文革语言的研究中,语法方面的研究极少。
2.
In the fram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everal special usages of Chinese nouns to explain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us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在现代汉语史的框架下,以名词的几种特殊用法为切入点,对文革语言的语法特点进行考察和说明。
6) language revolution
语言革命
1.
Besides,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tic drama are ontological skepticism, confusion, pastiche and language revolution.
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本体怀疑论、模糊界限、混杂拼贴和语言革命。
补充资料:语言邦运动
印度独立后各族人民争取以语言为基础重新划分邦界的运动。
1950年印度宪法曾把印度划分为27个甲、乙、丙三个等级的邦和一个丁等中央直辖区。这个划分基本上沿袭英国统治时期的划分法,没有考虑到这些地区在政治、经济和语言上的差别,广大人民迫切要求以语言为基础成立单独的语言邦。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马德拉斯的泰卢固人,他们要求成立讲泰卢固语的安得拉邦,这个要求得到马德拉斯邦政府和国大党泰米尔纳德委员会的支持。在运动的领导人绝食至死后,中央政府于1953年10月成立安得拉邦。此后,争取建立语言邦的斗争此起彼伏,延续不断。1953年12月印度政府成立改组省邦委员会,考察改组省邦的问题。1955年9月该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反对按"一种语言成立一个邦"的主张,但认为应该考虑在语言基础上改组省邦。1956年11月议会通过改组省邦法案。改组省邦后的印度分为14个邦和 6个中央直辖区。这14个邦是安得拉邦(泰卢固语和乌尔都语)、阿萨姆邦(阿萨姆语和孟加拉语)、喀拉拉邦(马拉亚拉姆语)、中央邦(印地语)、马德拉斯邦(泰米尔语)、迈索尔邦(卡纳尔语)、奥里萨邦(奥里亚语)、旁遮普邦(旁遮普语和印地语)、拉贾斯坦邦(拉贾斯坦语和印地语)、北方邦(印地语)、西孟加拉邦(孟加拉语)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克什米尔语和乌尔都语)(见克什米尔问题)。
1956年后,一些邦继续进行争取成立语言邦的斗争。1960年孟买邦划分为讲马拉特语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和讲古吉拉特语的古吉拉特邦。1963年成立以那加人为主的那加邦。1966年旁遮普邦划分为讲旁遮普语的旁遮普邦和讲印地语的哈里亚纳与喜马偕尔邦。1970年 4月阿萨姆邦讲卡西语和嘎罗语的山区民族成立了梅加拉亚自治邦,1972年1月又改为正式邦。1972年阿萨姆邦的米佐县改成米佐中央直辖区。
1950年印度宪法曾把印度划分为27个甲、乙、丙三个等级的邦和一个丁等中央直辖区。这个划分基本上沿袭英国统治时期的划分法,没有考虑到这些地区在政治、经济和语言上的差别,广大人民迫切要求以语言为基础成立单独的语言邦。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马德拉斯的泰卢固人,他们要求成立讲泰卢固语的安得拉邦,这个要求得到马德拉斯邦政府和国大党泰米尔纳德委员会的支持。在运动的领导人绝食至死后,中央政府于1953年10月成立安得拉邦。此后,争取建立语言邦的斗争此起彼伏,延续不断。1953年12月印度政府成立改组省邦委员会,考察改组省邦的问题。1955年9月该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反对按"一种语言成立一个邦"的主张,但认为应该考虑在语言基础上改组省邦。1956年11月议会通过改组省邦法案。改组省邦后的印度分为14个邦和 6个中央直辖区。这14个邦是安得拉邦(泰卢固语和乌尔都语)、阿萨姆邦(阿萨姆语和孟加拉语)、喀拉拉邦(马拉亚拉姆语)、中央邦(印地语)、马德拉斯邦(泰米尔语)、迈索尔邦(卡纳尔语)、奥里萨邦(奥里亚语)、旁遮普邦(旁遮普语和印地语)、拉贾斯坦邦(拉贾斯坦语和印地语)、北方邦(印地语)、西孟加拉邦(孟加拉语)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克什米尔语和乌尔都语)(见克什米尔问题)。
1956年后,一些邦继续进行争取成立语言邦的斗争。1960年孟买邦划分为讲马拉特语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和讲古吉拉特语的古吉拉特邦。1963年成立以那加人为主的那加邦。1966年旁遮普邦划分为讲旁遮普语的旁遮普邦和讲印地语的哈里亚纳与喜马偕尔邦。1970年 4月阿萨姆邦讲卡西语和嘎罗语的山区民族成立了梅加拉亚自治邦,1972年1月又改为正式邦。1972年阿萨姆邦的米佐县改成米佐中央直辖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