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庙高寺-二里场
1)  Miaogaosi-Erlichang Area
庙高寺-二里场
1.
Character and Comparison of the Carbonate Dissolved-Porosity Reservoirs of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Miaogaosi-Erlichang Area
庙高寺-二里场嘉陵江组溶蚀孔隙型储层特征分析
2)  stratigraphy framework
庙高寺-二里场地区
3)  temple drama play-yard
寺庙戏场
4)  temple [英]['templ]  [美]['tɛmpḷ]
寺庙
1.
Research in ancient temples protection of Chengde;
承德市寺庙古建筑保护研究
2.
A comment on administration policy of temples by the Beiyang Government;
北洋政府的寺庙管理政策评析
3.
Studies o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mples Environment in Shichahai Area;
什刹海地区寺庙周边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
5)  Temple garden
寺庙园林
1.
Study on Ecological Culture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Chinese Buddhism Temple Garden;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生态文化特征及现实意义
2.
Space of Zen with Harmonic and Integration:The Application of Zen Aesthetics in Temple Garden
圆融谐和的禅意空间——浅议禅宗美学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
6)  temple gardens
寺庙园林
1.
The History of Such Temple Gardens as Hotspring Temple in Chonqing;
重庆温泉寺及其寺庙园林史略
2.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temple gardens.
对中国寺庙园林的起源、概念等作阐述,并根据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寺庙园林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寺庙园林具有宗教性、人文性、景观性和自然性4个特点。
补充资料:戏场
      泛指中国古代演戏的场所,在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和形态。唐代中国戏剧已具雏形,至宋、金两代正式形成。各个朝代的演戏场所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演进。就建筑而言,以唐代的戏场、宋代的勾阑(也作勾栏、构栏)、元代的戏台和清代的戏楼、戏园为其主流。
  
  唐宋戏场  唐代称演戏场所为戏场,仅知戏场在寺庙旁,并从一些诗词中见到"乐棚"、"歌台"、"舞台"等字样。敦煌一净土变壁画上有一筑于水池上的表演台形象,台方形,上铺花毯,四周有栏杆。但唐代戏场形制仍不详。宋代在御前演杂剧时则是随百戏演出的。《东京梦华录》上记有元宵节日在宣德楼下垒成"露台",皇帝和宫嫔在楼上观戏,百姓在露台下观戏。露台是枋木垒成的临时表演台,有栏杆围绕,四面观戏。
  
  瓦舍勾阑  宋代杂剧在民间的演出场所称勾阑或瓦舍勾阑,也称邀棚,是在公共娱乐场所的瓦舍中勾阑内演戏。北宋汴梁、南宋临安都有多处瓦舍勾阑。勾阑把乐棚、舞台等综合起来,三面观戏,隔出一面充后台。宋代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只叙述其数量多,规模大,而具体形象则很少描述。勾阑形制一直延续到元、明以至清初。从元初杜善夫散曲《庄家不识勾阑》中可略知勾阑的台是有顶的,上面象座钟楼,观众三面围坐,观众席是个木坡。看戏要先付钱,戏园外还张贴着花绿纸榜,写出剧目和演员等。勾阑是中国营业性剧场的开端。
  
  戏台  金代称"舞亭"或"舞厅",元代称戏台。最初戏台多建于寺观等宗教建筑前的广场上,用于演戏酬神。金代舞亭今已无存,山西省稷山县马村宋、金墓群一、二号和侯马市金大安二年(1210)董氏墓出土有砖雕戏台模型。元代民间大量兴建戏台,山西省境内有数座遗存至今。其中临汾魏村的牛王庙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单檐歇山顶,有斗栱。自明代开始,戏剧表演出现两军对峙的武打场面,要求舞台面积增大,且前后台要分开。明代寺庙戏台遗存至今的有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水镜台和陕西省三原的一处单面的小戏台。清代遗存至今的寺庙戏台,著名的有广东省佛山市祖庙戏台、安徽省亳县花戏楼、四川省灌县二王庙戏台等。清代除寺庙戏台外,在城市的会馆中也建有戏台。会馆戏台建于庭院内的南侧,面向北,观众席设在庭院中或正厅和厢房中。有的在庭院上建屋顶,三面设楼座,已同戏园相似。会馆戏台仍有不少保存至今,如北京的阳平会馆、天津的广东会馆、山东省聊城县的山陕会馆、烟台市的福建会馆等都保存有较好的戏台。北京清代王府中多有固定的戏台,如醇亲王府、恭王府都有。一般宅邸中没有固定的戏台,堂会演戏时临时搭台,有供租赁的成套器材,称为"行台"。但江南富家常在园林中建造戏台,如扬州寄啸山庄戏台建在水池之中,利用水面增强音响,夏日观戏又可纳凉。农村的临时戏台,清代称为"草台",多搭建在晒场上或靠山近水的空旷地方。江南水乡的戏台建在空间开阔、河道交叉的水面上,观众从四面八方乘船而来,坐在船上看戏。
  
  
  戏楼  清代宫苑中的戏楼是综合了民间戏台建筑的精华发展而成的一种观演建筑,不仅面积大,而且变单层为两层或三层。戏楼都是坐南朝北,和观戏的殿堂组成四合院。正殿明间是皇帝的席位,两廊各间赐王公大臣观戏。乾隆时期所建的大戏楼有:紫禁城的宁寿宫畅音阁、寿安宫大戏楼、避暑山庄的福寿园清音阁和圆明园的同乐园清音阁等。光绪时建有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现在仅存宁寿宫畅音阁和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三层大戏楼的台面,由上至下,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寿台。底层寿台是主要的表演部位,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相当于民间戏台面积的9倍。禄台的表演部位只占台的进深一间面积;福台更小,表演部位只占前檐下的中间部分。这样向上逐层缩浅台面,是因视线关系和上面的两层台要留出天井的位置。每层台各有上下场门。寿台后壁有一层阁楼,称"仙楼"。仙楼有四座木扶梯通向寿台,两座木扶梯通向禄台,供戏中神仙角色上下场之用。寿台台板下为地下室,有四口旱井、一口水井。水井当时认为能起共鸣作用以增强音响。寿台顶部有三个天井,各井口上均设辘轳架,是用来表演入地升天的神话情节时的机械。演喜庆承应大戏时,三层台同时演出,构成丰富多彩的空间舞台效果。舞台背后的拌戏楼是演员化妆、休息和存放戏箱等的地方。清代宫苑中规模较小的戏楼有紫禁城的重华宫漱芳斋戏楼和颐和园的听鹂馆戏楼,都是两层的建筑。
  
  戏园  勾阑发展到近世成为戏园。清初,北京的戏园仍与勾阑相似,如《日本唐土名胜图会》上所画的广和查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戏台,台前空场上有人立着看戏,两侧和后面有看棚,看棚同戏台互不联接。以后逐渐出现有舞台、戏房和客座的戏园,舞台和观众席上均有屋顶,而且联接在一起。至清嘉庆时戏园已有楼座,建筑渐臻完备。客座中楼下前部称散座,中部称池心,楼上称官座,备有放置茶具的方桌。清代后期北京戏园极多,著名的有太平园、四宜园、广和查楼、月明楼、方壶轩等。
  
  戏台、戏楼建筑都是采用木构架、瓦屋顶的传统建筑形式,屋顶以歇山、卷棚为主。装修考究,大量使用雕饰。枋、柱上挂匾额、楹联,词句巧妙。油漆彩画用色和题材别具一格,烘托出中国戏曲演出时所需要的富丽堂皇而又神秘奇特的气氛。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