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1)  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y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1.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uffer Zone——A Case of 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y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边缘带旅游发展协调评价——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例
2)  giant panda habitat
大熊猫栖息地
1.
Detection of understory bamboo in giant panda habitats using an indirect remote sensing approach;
用间接遥感方法探测大熊猫栖息地竹林分布
2.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the data from 64 vegetation quadrat,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Giant Panda habitat of Wolong Natural Reserv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3)  giant pandas habitat
大熊猫栖息地
4)  food base of giant panda
大熊猫食物基地
5)  panda habitat
大熊猫可居地
1.
By comparing with the panda habitat of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Wolong nature reserves in Sichuan,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Baicaopin region is analogous to the extent panda habitat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对神农架白草坪作为大熊猫可居地的生态环境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白草坪在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竹类及陆生脊椎动物等方面均与现存大熊猫栖息地类似。
6)  Big panda, big panda.
大熊猫,大熊猫。
补充资料: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giantpanda)


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giantpanda)食肉目大熊猫科的1个单属单种。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象猫,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俗称花熊或竹熊,古籍上记载的貘、貊、豼、貅、白羆等均指此兽。

  大熊猫体长1.2~1.5米,体重50~80千克,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8米,体重近20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大熊猫是一个孑遗物种。曾有活化石之称,但不确。据古生物学研究,它起源于更新世早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诸省,在陕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发现。由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伴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一块块地消失。据文献考证,直到公元前,在中国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还都有大熊猫分布,但目前大熊猫已仅生存在南起四川省大、小凉山,沿邛崃山向北至岷山和甘肃省白水江上游,以及陕西省秦岭等少数地区。

  
现代大熊猫的典型栖息环境特点是山高、谷深、树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大熊猫虽属食肉兽,却喜素食,据调查,它们取食的植物有50多种,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植物,尤喜吃这些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虎、豹等天敌无法钻进茂密的箭竹丛追猎,而它们却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围袭,还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乔木,隐身于枝杈间,此刻,其黑白花纹还可起到保护色作用。大熊猫在形态构造上,以及生态和生理上都有不少与这种独特生存环境相关的适应特点。譬如,裂齿退化,臼齿咀嚼面变宽,适于压咬和嚼碎竹秆;竹类较难消化,而且大熊猫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兽一样,肠道短,盲肠不发达,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较粗糙,因此它们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频繁,当它们在竹丛中穿行时,常边走,边吃,边排泄,在其栖息地几乎到处可见到一团团长约10~15厘米,直径5~7厘米,长圆形,两端稍尖,由一段段碎竹片构成的粪便。

  
大熊猫既怕酷热,又畏严寒,冬季不蛰眠,一年四季活动,有随气温变化进行垂直迁移习性。夏秋季节多在中山带以上活动,而在冬春时节则向低山区积雪较少的向阳山坡或溪边转移。常到河溪边喝水,饮水量很大,冬春季节常把肚子喝得很胀而行动蹒跚。大熊猫性温驯,不怕人,行动缓慢,能泅水,善爬树,有剥树皮行为。

  野生大熊猫多在春末夏初发情交配,此时可听到它们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声。晚秋产仔,每胎产1~2仔。初生幼仔很小,仅100克左右,不睁眼,体裸露无毛,死亡率高达30~50%。幼兽生长发育较慢,半年后始能独立取食。6~8岁性成熟,由于发情期持续时间短,多数只有10天左右,常出现雌雄发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寿命约25~30年。

  现代大熊猫属残存分布的濒危物种,其数量稀少,只有几十个互不相连的斑点状分布区,估计总数仅有几千只,而且每逢其栖息地竹类因自然开花而大面积枯死时,都有大批大熊猫死亡,其分布点也随之减少。其濒临绝灭的主要内因是其器官结构功能较原始,感觉迟钝,繁殖存活能力低下,以及较多依赖特化的外界生存条件,应变能力很差等;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开发则是致使其濒危的重要外因。

  为救大熊猫,延缓其自然衰亡进程,中国将它们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从1965年以来,先后在四川省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宝兴、马边、美姑,甘肃省文县和武都,陕西省佛坪等县建立了十几个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还在卧龙和白水江两个自然保护区中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大熊猫是延续其种系的又一重要途径。1963年北京动物园首开人工繁殖成功的世界纪录,昆明等地动物园的大熊猫也相继繁殖成功。70年代以来北京动物园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温贮存大熊猫精液的成功经验,为延续大熊猫种系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