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1)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onsular Relations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1.
S violated its obligations of consular no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Consular Relations,in which the ICJ considered that convention empowered the foreign individuals\' consular notification rights.
近年来国际法院在布雷德案、拉格朗案、阿维纳案等案件中针对《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36条1款作出了美国违背其向有关国家领事的通知义务和告知当事人其获得领事帮助的义务的判决,法院认为公约赋予个人以权利,即当事人有领事通知权。
2)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1.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clearly justifies privileges to functional needs.
本文以使馆及其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为主线,以《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为依据,考察多边公约、双边协定、国际习惯法、学者学说和国际判例,并结合诸多外交事实,对外交特权与豁免及其滥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探讨和总结解决滥用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方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建议。
3)  Vienna Compact
维也纳公约
1.
The amendment on the Vienna Compact on Civil Liability of Nuclear Damages(1963)and Paris Compact on Nu- clear Power Third-party Liability exerted a series of impacts on insurers,for instance,the insurance supply of compensation limit according to the Compacts,definition of nuclear damages,timeliness,exemption,litigation defend cost and claim set- tlement expenses,and terrorism liability.
在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和巴黎核能领域第三方责任公约修订之后,对保险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公约补偿限额的保险供给问题;核损害的概念界定问题;时效问题;豁免问题;诉讼辩护成本与索赔处理费用问题;恐怖责任等问题。
4)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1961
《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1.
The paper explains the creation,function,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diplomatic privileges and immunity,based on which it is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1961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ntent.
文章阐述了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产生、功能、概念及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适用范围,同时透过数起侵犯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事件对《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有关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探。
5)  Convention on Fluorochlorohydrocarbons
关于含氯氟烃的(维也纳)公约 COF
6)  Vienna Convention on Fluorochlorohydrocarbons
关于含氯氟烃的维也纳公约 VCOF
补充资料:《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


《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
The Vienna Convention 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The ViennaConvention Civil Liability for NuelearDamage)一项有关核损害第三方责任的国际公约。1963年5月19日经在维也纳举行的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大会通过,1963年5月21日开始签字,1977年11月12日生效,截至1993年底,共有20个缔约国。 《公约》的主要内容有4’点:①当发生核事故而对第三方造成核损害时,核设施的经营者负有绝对的赔偿责任,核设备的供应者或造成事故的操作人员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②对于一次核事故所造成的核损害,核设施的经营者对全体贫害灭赔德函意颧是看限的。赔偿的责任期为10年;③核设施的经营者必须用保险费或其他财政保证金承担其责任;④对核损害的应赔总额如果超过经营者的最高赔偿额,国家应提供有限的财政补偿。 鉴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严重后果,为了完善现有国际核损害责任制度,以建立对特大核事故的受害者提供充分和及时的赔偿机制,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2届大会491号决议,机构理事会于1989年2月决定成立工作组(后改为核损害责任常设委员会),审议核损害责任所有方面的问题,包括国际国家责任问题,以及国际民事核责任制度和国际国家核责任制度的关系。核损害责任常设委员会已就《公约》条款涉及的范围、军事核设施的适用性、核损害定义、免责、索赔程序、财政限额等1。多个问题提出了修订条文。常设委员会已建议《公约分缔约国召开外交大会,审议通过经修订的《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 (李东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