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iang national minority handicrafts
羌族手工艺品
1.
Discuss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Qiang national minority handicrafts and attempt to through visible material carrier understand the Qiang national minority people\'s humanities spirit comprehensively,which can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Qiang national minority folk culture well.
以羌绣、羌笛等手工艺品的形、色为设计元素,并结合时尚需求来创新设计以及探讨羌族手工艺品的未来保护与发展策略,试图通过与时代结合的有形物质载体更全面地了解羌族人民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羌族民间文化,更生活化地体现民族传统艺术的现实适应力。
2) handicraft
[英]['hændikrɑ:ft] [美]['hændɪ'kræft]
手工艺品
1.
The essay is an introduction of and analysis to Italia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对当今意大利传统手工业和手工艺品的状况作了介绍和分析 ,指出一种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2.
Yunnan minority handicraft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and an inseparable part of ethnic culture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
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是一个饱含、凝聚和浓缩着各类民俗事项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民族旅游文化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3) handicraft of the Bai Nationality
白族手工艺
5) hand-made
手工工艺品
补充资料:印染手工艺品
运用中国传统印染手工艺而制作的印花织物及其制品。
古代有关印染工艺的记载很多。《诗经·豳风》中反映了西周的印染,如"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周礼·考工记》记载设色的工匠有 5种,其中画工、缋工约是在织物上描绘图画和图案,而钟工是专管纺织印染。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图案均为多单位的连续纹样。其中泥金银印花纱采用木刻凸版捺印工艺,三色套印,约捺印1290次,工艺精细;而印花敷彩纱则采用镂版漏印工艺,线条宛转流畅。由此可见,汉代印染手工艺已臻成熟。唐代,以染缬(即丝绸印染)为服饰成为社会时尚。唐代,染缬品种很多,在制作方法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夹缬、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工艺。其中夹缬工艺已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它是用木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漏空花版,然后将织物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用绳捆紧,将染料注入花版空隙。干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色图案。1959年以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棕色地斜方格小花印花绢、绞缬绢幡等文物。宋代,贵族服饰争奇斗艳,染缬工艺更加精巧。为此,在天圣二年(1024)、政和二年(1112),宫廷曾诏令禁止民间穿着华丽的印花丝绸服装。元代,《碎金》记载染缬有檀缬(浅赭色,有晕色效果)、蜀缬(产于四川成都)、撮缬(扎染的一种)、三套缬(三色套印)、鹿胎斑(在紫地、白地或红地上印有白花,纹样如同梅花鹿身上的斑点,因而得名)、锦缬(如同织锦)的方胜格子纹样)等 9种工艺,名目繁多。明清两代,印染手工艺更加发达。据《天工开物》、《扬州画舫录》、《木棉谱》等记载,印染的色彩更加丰富,有红、紫、白、黄、青、绿、蓝、黑、杂色等类,其中红又分大红、桃红、银红、粉红等,杂色类有古铜、驼绒、虾青等。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宣德(1426~1435)、崇祯(1628~1644)年间的五彩夹缬丝绸,上有牡丹、石榴、鱼戏荷花等图案,色彩有金黄、淡紫、深蓝、浅蓝、大红、草绿等,有的运用套色叠印工艺,取得丰富的色彩效果。明清两代的浇花布(即蓝印花布),是由宋代的药斑布发展而来,在民间流传很广,并以苏州为最著名。
印染手工艺具有现代机器印染所不可取代的色彩晕染、冰裂纹等自然而复杂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印染手工艺品形成鲜明的特色。1970年以来,传统的印染手工艺在中国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手工彩印主要产于山东,蜡染集中在西南诸省,扎染则以江苏南通为主。在日本,中国印染工艺早在隋唐时代就已传入,至今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还珍藏唐代的山水夹缬纱罗以及夹缬"花树对鹿"和"花树对鸟"屏风等。手工彩绘、手工印花、扎染等已成为日本和服的传统装饰技法,越来越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在欧美国家,手工蜡染、扎染也正在兴起,并且广泛应用于服装、室内装饰等方面。
参考书目
张道一著:《中国印染史略》,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87。
古代有关印染工艺的记载很多。《诗经·豳风》中反映了西周的印染,如"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周礼·考工记》记载设色的工匠有 5种,其中画工、缋工约是在织物上描绘图画和图案,而钟工是专管纺织印染。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图案均为多单位的连续纹样。其中泥金银印花纱采用木刻凸版捺印工艺,三色套印,约捺印1290次,工艺精细;而印花敷彩纱则采用镂版漏印工艺,线条宛转流畅。由此可见,汉代印染手工艺已臻成熟。唐代,以染缬(即丝绸印染)为服饰成为社会时尚。唐代,染缬品种很多,在制作方法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夹缬、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工艺。其中夹缬工艺已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它是用木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漏空花版,然后将织物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用绳捆紧,将染料注入花版空隙。干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色图案。1959年以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棕色地斜方格小花印花绢、绞缬绢幡等文物。宋代,贵族服饰争奇斗艳,染缬工艺更加精巧。为此,在天圣二年(1024)、政和二年(1112),宫廷曾诏令禁止民间穿着华丽的印花丝绸服装。元代,《碎金》记载染缬有檀缬(浅赭色,有晕色效果)、蜀缬(产于四川成都)、撮缬(扎染的一种)、三套缬(三色套印)、鹿胎斑(在紫地、白地或红地上印有白花,纹样如同梅花鹿身上的斑点,因而得名)、锦缬(如同织锦)的方胜格子纹样)等 9种工艺,名目繁多。明清两代,印染手工艺更加发达。据《天工开物》、《扬州画舫录》、《木棉谱》等记载,印染的色彩更加丰富,有红、紫、白、黄、青、绿、蓝、黑、杂色等类,其中红又分大红、桃红、银红、粉红等,杂色类有古铜、驼绒、虾青等。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宣德(1426~1435)、崇祯(1628~1644)年间的五彩夹缬丝绸,上有牡丹、石榴、鱼戏荷花等图案,色彩有金黄、淡紫、深蓝、浅蓝、大红、草绿等,有的运用套色叠印工艺,取得丰富的色彩效果。明清两代的浇花布(即蓝印花布),是由宋代的药斑布发展而来,在民间流传很广,并以苏州为最著名。
印染手工艺具有现代机器印染所不可取代的色彩晕染、冰裂纹等自然而复杂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印染手工艺品形成鲜明的特色。1970年以来,传统的印染手工艺在中国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手工彩印主要产于山东,蜡染集中在西南诸省,扎染则以江苏南通为主。在日本,中国印染工艺早在隋唐时代就已传入,至今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还珍藏唐代的山水夹缬纱罗以及夹缬"花树对鹿"和"花树对鸟"屏风等。手工彩绘、手工印花、扎染等已成为日本和服的传统装饰技法,越来越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在欧美国家,手工蜡染、扎染也正在兴起,并且广泛应用于服装、室内装饰等方面。
参考书目
张道一著:《中国印染史略》,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8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