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ppiness hypothesis
幸福假设
2) happy-man hypotheses
幸福人假设
1.
The Revolution of happy-man hypotheses to traditional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幸福人假设及在管理领域的意义
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ppiness class
幸福课堂建设
4) happiness
[英]['hæpinis] [美]['hæpɪnɪs]
幸福
1.
A Solution to the Happiness-Income Puzzle:Theory and Evidence;
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
2.
Plato s Cave-Metapho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hilosophical Education:some views on how to orient education toward happiness;
从柏拉图洞穴隐喻看哲学教育的可能性——兼论教育应该怎样关涉幸福
5) Well-being
[英]['wel'bi:ɪŋ] [美]['wɛl'biɪŋ]
幸福
1.
Therein this disquisition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ultimate spirit from three Han-folks-related perspectives,including spirit of soul,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and attitude to worldly well-being.
本文就汉代人的灵魂观念,生死观念以及世俗的幸福观念三个方面考察其中蕴涵的终极精神。
2.
The well-being implied in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new educational experiment"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human potentials and personalities,and pursuit of loftiness and harmony,ignored but essentially needed in current education,are awfully vital for the educated to enjoy schooling life.
"新教育实验"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最高追求和努力方向,其理论基础中所蕴涵的人的发展、人的潜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形成、追求崇高和和谐等一系列教育幸福观正是当前教育生活中所忽视和缺乏的教育理想。
6) happy
[英]['hæpi] [美]['hæpɪ]
幸福
1.
Happy people also need to ponder in friends experience(friendship) and to realize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最终的、最圆满的目的就是幸福。
2.
In modern management,managers should have to comprehend employees emotions more,use happiness management make employees feel happy.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更多地理解员工的情感,运用快乐管理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幸福。
3.
It also points out the structure of happy education: the unity of acquisition and feeling,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unity, the uni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e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appy ability.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 ,透视了教育与幸福 ;提出建构幸福教育的设想 ,分为四个层次 :认知与情感统一的教育与幸福 ;生理与心理统一的教育与幸福 ;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与幸福 ;幸福能力的培
补充资料: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juedui shouru jiashe yu xiangdui shouru jiashe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and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关于收入与消费关系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理论。
绝对收入假设 或称绝对收入理论,是凯恩斯学派在J.M.凯恩斯消费函数等理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用以说明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慢于收入的增加的理论。这一假设有两个要点:①消费者是根据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的,绝对收入即收入的绝对量水平;②消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增长的速率慢于收入增长的速率,在高收入增长时尤其如此。这一理论依据于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绝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1。图中□□□=1.00的45°线是收支平衡线,45°线与消费曲线在右上的间距为负储蓄,在左下的间距为净储蓄。图中显示收入渐高时消费曲线向下倾斜,出现较多的净储蓄。
相对收入假设 或称相对收入理论,是由J.S.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与绝对收入假设对立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依赖于他的现期收入,而且还依赖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他过去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因此,当消费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相对收入)上升时,或当收入超过原来的最高收入时,消费者都会根据其收入的相对变化而增加消费支出。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相对地位上的变化将导致其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上升,而不论其绝对收入有否变化。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者的两种心理行为,即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由于这两种行为,各类同等级的家庭因收入不同所导致的消费差距将得以缩小,并使消费与相对收入保持某种协调的比例,即:家庭消费函数随所有家庭总收入变动而成比例地向上移动。相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2。
分歧点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相对立的两个分歧点是:①前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绝对收入水平决定,后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②前者认为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后者认为二者间大体保持一种比例增长关系。
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是比例的或非比例的关系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非比例的,则意味着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将以更大速率增长,由此即产生出如何把超比例增加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凯恩斯提出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吸纳这部分超量的储蓄,以避免国民经济走向停滞。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比例的,这个问题就不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梗阻。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仍持绝对收入理论观点,但多数经济学家已更倾向于相对收入理论及其他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一般同意基本消费函数是成比例的,事实上等于抛弃了绝对收入理论的主要原则。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收入及消费的若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包括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数据证实,消费与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大致是成比例的。
(邓乐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