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医学发展史
1)  medical history
医学发展史
2)  history of modern military medical development
现代军事医学发展史
3)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cience
史学发展
1.
Modern new technical revolution has already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cience,and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a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新科技革命对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最终导致史学革命的发生。
4)  Medical Development
医学发展
1.
Research on Trend and Foreground of Medical Development;
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
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launch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med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associated problems,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医学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课题组重点针对医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医学诊疗康复策略、临床应对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医学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3.
Therefore creating humanity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medical development.
人文教育对提高医务工作者文化素养 ,提高医疗效率 ,改善医患关系 ,影响医学发展方向 ,拓展医学发展空间 ,充分实现医学价值有重要意义。
5)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化学发展史
1.
It was text introduced that the advantage of PowerPoint in making multimedia courseware of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and the operations of some procedures,how to create or insert new pages,play the slide,add the background,insert the characters in a fancy style,the sound and the vision,and the base operations of making flash cartoon,button and link etc.
介绍了以PowerPoint来制作化学发展史课件的优点以及某些程序的制作,说明了怎样创建幻灯片,插入新页面,播放幻灯片,添加背景,插入艺术字,声音,图像,flash动画以及按钮制作和链接等基本技能操作。
6)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coustics
声学发展史
补充资料:医学发展史
      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云南出土的距今 172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会使用石器,并会用火。火的使用不仅把人与动物分开,而且对卫生也有重大的意义。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g"(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了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使人类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种器官如肝脏)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现,使煮钣和炮炙药物有了可能。总之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以后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则与当时当地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如中国的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古代的医学  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便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医学  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学互相混杂在一起。他们为了驱逐身体内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发汗等法,并已知灌肠法。埃及富人因为迷信将死者遗体永久保存,约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实行尸体干化法,用香料药品涂抹尸体,是为"木乃伊"。这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成为现代研究古代病理学的宝贵材料,另外埃及古代用纸草文写成的医书,现存5、6种。有名的是英国考古学家F.皮特里于1888~1890年在埃及发现的卡汗纸草书,写于公元前2000~1800年,是妇科;史密斯氏纸草书约写于公元前1700年,是外科;埃伯斯氏纸草书约写于公元前1550年,是医学通论。
  
  印度的医学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隶制社会。《阿输吠陀》记载了医药和卫生,是较晚期(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根据史料记载,印度的外科很发达,大约至迟在公元4世纪时就能做断肢术、眼科手术、鼻的形成术、胎足倒转术、剖腹产术等;印度人除应用植物药外,还采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毒蛇多,印度还有专门治蛇咬的医生。
  
  印度医学认为健康是机体的三种原质──气、粘液、胆汁正常配合的结果。以后希腊医学的"四肢液说"影响了印度,使原有的三体液说增加了血液,成为"四大"学说。
  
  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是妙闻(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最有名的内科医生是阇罗迦(约生于公元1世纪)。
  
  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  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两河流域的中部,巴比伦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直到公元前700年,亚述才征服了巴比伦。
  
  巴比伦和亚述的占星术,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身体构造,符合于天体的运行,这种人体是个小宇宙的观念,与中国古代颇相似。他们重视肝脏,认为肝脏是身体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肝卜)、对祭祀所用动物的肝脏检视极为精细。约在公元前1700年已经有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关于医疗法的规定,是世界最早医疗法律。其中规定:"奴隶因医生手术而死亡或致盲目,医生需赔偿奴隶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隶身价,如果盲目或死亡者为绅士,则将医生两手切落作为处罚。"巴比伦和埃及一样,有两种医生,一种为僧侣,治病方法是咒文、祈祷;一种是有实际经验的医生,由平民担任。
  
  中国的医学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古希腊的医学  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希腊人吸收埃及、巴比伦的文化长处,加上自己的创造,在文化科学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希腊医学是后来罗马以及全欧洲医学发展的基础。直到现在欧洲人所用的医学符号: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许多古希腊的医学词汇沿用至今。
  
  公元前 5世纪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切物体都由"四种元素"组成,火、空气(风)、水和土(地),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数量比例混合起来,成为各种性质的物体,这与中国的五行说相类似。例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神经由火和土与双信的水结合而成;骨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水混合而成。
  
  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为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约前377)。以他为名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可能包括许多后学的贡献,是现在研究希腊医学最重要的典籍。
  
  希波克拉底学派将四元素论发展成为"四体液病理学说"。他们认为机体的生命决定于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的各种不同配合是这四种液体的基础,每一种液体又与一定的"气质"相适应,每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于他体内占优势的那种液体。如热是血的基础,来自心,如果血占优势,则属于多血质。四体液平衡,则身体健康;失调,则多病。
  
  希波克拉底学派倾向于从统一的整体来认识机体的生理过程。他们说:"疾病开始于全身......身体的个别部位立刻相继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腰部引起头部的疾病,头部引起肌肉和腹部的疾病......,而这些部分是相互关联的......能把一切变化传播给所有部分。"
  
  希波克拉底学派还注意外界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有比较明确的预防思想。他们教导年轻的医生,进入一个没到过的城市时,要研究该城市的气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作为一个医生,只有预先研究城市中的生活条件,才能做好城市中的医疗工作。
  
  他们要求医生不要妨碍病理变化的"自然"过程,而应根据医学知识并考虑自然来进行工作。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很多地方都谈论到医学道德问题,著名的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后来欧洲人学医后,都要按这个誓言宣誓。
  
  在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医学逐渐衰落,医学中心转向希腊化的亚利山大利亚。亚历山大利亚的医生希罗菲卢斯(公元前335~前280)曾注意到解剖学。另外,这一时期的药学也有发展。
  
  古罗马的医学  罗马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国家的组织首先表现在有常备的军队。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罗马帝国已有军医机构;为防止流行病,罗马帝国设有"医务总督"的职位,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官员。他们还负责举行考试,批准经政府许可的开业医。
  
  罗马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利用奴隶劳动修建了城市的水道(罗马的饮水由9条输水道用管子从市外送入)、下水道和浴场。在著名的"十二铜表法"中,还禁止在市内埋葬,并指出要注意饮水卫生等。
  
  罗马时代的医学发展,与古代希腊时代的医学有继承性的联系。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占领了原来希腊的地区──巴尔干半岛南部,希腊医生到罗马来的很多,如罗马最著名的医生加伦(约129~199),原籍就是希腊,他对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很有研究。
  
  加伦的观点里混有"目的论"观点,即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人的构造也是由于造物者的目的而设。他说:左心壁比右心壁厚也比右心壁重,是为了控制心脏的垂直位置;动脉壁是致密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动脉壁内的微小气体散出。这种天定命运的学说,被后世遵为教条,阻碍了科学发展。在治疗方面他重视药物治疗。他证明草药中含有应该利用的有效成分,也含有应该放弃的有害成分。他有自己专用的药房,大量利用植物药配制丸剂、散剂、硬膏剂、浸剂、煎剂、酊剂、洗剂等各种剂型的制剂,储备待用。至今药房制剂仍称"加伦制剂"。
  
  中世纪欧洲的医学 公元前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于5世纪亡于蛮族人(日耳曼人、法兰克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等),分裂成好几个蛮族王国。在欧洲,从公元6世纪到13、14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文化进步很少;东罗马帝国却以拜占廷的名称保存下来。拜占廷文化是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当时,有了医学校、医院和药房。拜占廷的医学家,多是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他们收集了古代医学上丰富的遗产,并加以系统化。拜占廷至15世纪才被土耳其所覆灭。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经济文化衰落时期,教皇和国王互相争夺统治权,天主教几乎握有全欧洲1/3的土地,教会成了最大的封建主,寺院很兴盛。在文化思想方面,欧洲中世纪几乎完全由教会所统治。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部门,医学也由僧侣掌握,只有他们懂得拉丁语,保存了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医药知识,他们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祷,成了所谓"寺院医学"。把治愈与"神圣的奇迹"联系在一起,这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11世纪十字军东征,城市发展,商业旅行等扩大了欧洲人的眼界,也刺激了科学知识的发展,11~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建立了大学。其中最有名的医学院属萨列诺和帕多瓦两所大学,它们受经院哲学影响最小,在欧洲中世纪起了进步作用。
  
  在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学科为经院哲学,它的基本内容为解释或论证《圣经》的真实性。当时学医主要学习希波克拉底、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死记权威著作上的教条而轻视实践,故步自封,医学上的进步很小。
  
  此外,欧洲中世纪流行病传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风、和后来的梅毒为最盛。麻风在13世纪最为猖獗,在欧洲平均每400人就有一患者,后经严格隔离才停止蔓延,这也促进了欧洲医院的设立。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检疫,以后的伦敦、巴黎等也颁布了一些防止传染病的法规。
  
  阿拉伯的医学  7~8世纪,许多国家和地区(或以前属拜占廷帝国),如叙利亚、埃及、小亚细亚、北非,和比利牛斯半岛都归属于封建的伊斯兰教强国,即所谓"阿拉伯哈利发王国"。阿拉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同时与东方商业交通频繁,又吸收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因此,它起到沟通欧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哲学、科学及医药学方面的主要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在天文、数学、化学、农业、建筑、医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阿拉伯医学指使用阿拉伯语言区域的传统医学。公元 8~12世纪这个地区的医学很发达。阿拉伯在化学、药物学和制备药物的技艺方面很有成就。当时的化学即所谓"炼金术"。炼金术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变贱金属为贵金属;二为炼制长生不老之药。
  
  炼金术的目的虽然荒诞无稽,但无数次的试验,建立了一些化学的基本原则,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医疗上有用的化合物,还设计并改进了很多实验操作方法,如蒸馏、升华、结晶、过滤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药物制剂的方法,并促进了药房事业的发展。
  
  阿维森纳 (980~1037)是中世纪伟大的医生,在世界医史上也是杰出的医生之一,他同时也是著名的百科全书编纂家和思想家。他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是《医典》,曾多次译成拉丁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典》是研读医学的必读指南书。
  
  在治疗方面,阿维森纳很重视药物治疗,在《医典》内他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药物治疗问题。他不但采用了希腊、印度的药物,还收载了中国产的药物。他还采用了泥疗、水疗、日光疗法和空气疗法。在诊断方面,他很注意切脉,他将脉搏区别为48种。通过阿拉伯,中国的医学也传入了西方。
  
  近代的医学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6世纪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手工工厂出现,生产力的增长也促进对新市场的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1519~1522年麦哲伦环绕世界一周。许多药物(如鸦片、樟脑、松香),由东方传入欧洲,美洲发现后,欧洲也有了金鸡纳、愈创木、可可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以此来反对神学的统治。他们一方面传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钻研和模仿古代希腊的文化,因此此时期称为"文艺复兴"。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是科学史上文艺复兴的开始。
  
  ①医学革命。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1493~1541)为代表的医学革命。
  
  中世纪的医学校中,主要讲阿维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师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陈规,毫无生气。文艺复兴的狂潮,很快就波及医学领域。帕拉切尔苏斯指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化学过程。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顽固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陈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
  
  ②人体解剖学的建立。古代的人认为身体是灵魂寄居之处,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如加伦所著的解剖学中,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反之,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研究人体的构造。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从事人体解剖。不过,他所绘制的700多幅解剖图,传至今日还有150余幅。画得大都准确、优美。他首先对加伦的解剖学发生疑问。他曾往气管吹入空气,但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见心脏膨胀起来,于是得出结论:加伦所谓肺与心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他还检查过心脏的构造与形态,他所画的心脏图较以往有关图画正确得多。此外,他还发现了主动脉根部瓣膜的活动及其性质,证明瓣膜的作用在?谧柚寡夯亓鳌K岬降男难芊矫娴奈侍猓痪镁鸵鹆艘窖Ъ颐堑淖⒁狻?
  
  根据直接的观察来写作人体解剖学教科书这一工作由A.维萨里完成。维萨里先肄业于卢万大学,后转入巴黎大学。当时,这两所大学讲解剖时,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讲课,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内最多只允许进行3或4次解剖。维萨里不满足这种状况,曾夜间到野外去盗窃尸体来进行解剖。当时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有欧洲最好的解剖教室。于是他到那里任教。1543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人体构造论》。此书指出加伦的错误达 200多处,如 5叶肝、两块下颌骨等。并指出加伦解剖学的依据是动物如猴等。维萨里虽然也受到当时保守派的指责,但他的学生们发展了解剖学。
  
  ③A.帕雷提高了外科的地位。中世纪,由于手术操作污秽而受到轻视,一般的外科手术都由理发师进行。法国的帕雷是理发师-外科医生。曾任军医,在战伤处理中,用软膏代替沸油处理火器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还用结扎法取代烧灼法进行止血,做过异位胎儿倒转术,创制过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国文字法文写成。
  
  ④传染病的新见解。14~16世纪,传染病非常流行,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这时G.弗拉卡斯托罗(约1478~1553)提出有关传染病的新见解。他认为传染病是由一种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他还指出了3条传染途径。
  
  总之,16世纪欧洲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  16世纪,尼德兰发生革命,产生了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荷兰;17世纪,英国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支持科学技术,提倡宽容,这些都有进步作用。哲学上培根提出经验主义,提倡观察实验,主张一切知识来自经验,并提倡归纳法;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激励了后人的探索热情。笛卡尔是唯理论的代表,他重视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把机械论观点运用于对生理问题的研究,对后世的生命科学影响很大。这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科学社团,它促进了交流,推动了科学进步。在17世纪,英国科学处于领先地位。
  
  ①生理学的进步。17世纪,量度观念已很普及。最先在医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圣托里奥(1561~1636)。他制作了体温计和脉搏计。还制造了一个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运动、进食;在排泄前后,他都秤量自己的体重,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了30余年。他发现体重在不排泄时也在减轻,认为其原因是"不易觉察的出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陈代谢研究。
  
  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血液循环的发现。
  
  W.S.哈维(1578~1657)也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家们曾相继发现并解释了心脏血循的环节。1553年,西班牙学者M.塞尔维特(1511~1553)确认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经过中隔上的孔,而是经过肺脏作"漫长而奇妙的迂回"。
  
  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同时,他还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总动脉,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他分析认为血液绝不可能来自饮食,也不可能留在身体组织内,他断定自左心室喷入动脉的血,必然是自静脉回归右心室的血。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
  
  ②显微镜的应用。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意大利M.马尔皮吉(1628~1694)观察动物组织,发现了毛细血管,还观察过脾脏、肾脏等组织的微细结构。荷兰业余科学家 A.van莱文胡克(1632~1723)也作过许多显微镜观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细胞。他在观察蝌蚪的尾巴时发现血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流过的情形。他和马尔皮基的观察填补了哈维在血液循环学说中留下来的空白,说明血液怎样由动脉进入静脉的。但是,17世纪的显微镜观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体组织学是19世纪才发展起来。
  
  ③医学的三个学派。17世纪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有了进步,医学家不满意过去的医学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主要有三种派别。其一是物理学派,前述的医学机械论者、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对医学的见解就是代表。1662年出版的他的生理学遗著,主张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机械的反应;他认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存在于松果体中。
  
  化学派则以化学原理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荷兰人F.西尔维乌斯(1614~1672)可为其代表。他曾致力于盐类的研究。他认为身体的三要素就是水银、盐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伦学说的信奉者。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酸性和碱性的平衡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方法也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为主。这个学派是当时医学上有势力的一派,他们在唾液、胰液和胆汁方面的研究对生理学有一定的贡献。他们认为血液是中枢,一切病理过程都由血液产生。对所有疾病都用化学原理解释和治疗。
  
  另一位英国的化学派代表,牛津大学的 T. 威利斯(1621~1675),注重临床观察。在西方他第一个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1670),所以糖尿病也曾称威利斯氏病。他记述过现在所称的重症肌无力(1671),还描述并命名过产褥热和大脑基底动脉环。
  
  还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认为生命现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学的支配,生命现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来维持的,这种生命力亦即活力 (anima)。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G.E.斯塔尔(1660~1734),他认为疾病的原因在于生命力的减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纪更为盛行。
  
  这三个学派虽然开始于17世纪,但其影响很大,直到20世纪各种学派中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④临床医学和T.西德纳姆(1624~1689)。内科学直到17世纪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医术与中世纪相仿,四体液论依然是疾病理论的基础。由于当时医生多研究解部学和生理学,似乎忘记了医生的责任,所以17世纪的临床医学家T.西德纳姆指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同样病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同时,他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这既说明了当时临床学还很落后,也表明他对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视。
  
  18世纪  在18世纪欧洲各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18世纪,美国独立,法国发生革命,资产阶级在西欧多数国家取得政权,并且向外扩张势力,发展世界贸易。在商品需要的刺激下,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大革新,织布机和纺织机都发明了,1784年J.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它不但应用于纺织工业,也应用于各种工矿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这便是所谓产业革命。手工工人变成机器工人,工业无产阶级首先在英国形成。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力也就大为发展。
  
  ①病理解剖学的建立。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G.B.莫尔加尼(1682~1771)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②叩诊的发明。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J.L.奥恩布鲁格(1722~1809)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来,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但叩诊法的推广应用,还是19世纪的事。
  
  ③临床教学的开始。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H.布尔哈维(1668~1738)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布尔哈维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关系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的先驱。
  
  ④预防医学的成就。E.詹纳(1749~1823)发明牛痘接种法,这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
  
  18世纪末,工业革命兴起。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资本家只管赚钱,不关心工人生活。工人住在肮脏、潮湿的贫民窟,劳累一天而不得温饱,因而疾病很多。这类问题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加上启蒙运动中传播的博爱思想对一些人产生影响,于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方面的问题逐渐被提出来。德国人J.P.弗兰克(1745~1821)写成《医务监督的完整体系》,其中就谈到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很多问题。同时,还有人呼吁改善监狱卫生、解放精神病人(不能以残酷的方式如戴脚镣、手铐之类对待精神病人)。这类活动主要是个人活动,直到19世纪,政府才逐渐重视这些问题。
  
  19世纪  19世纪各主要欧洲国家继英、法之后,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在19世纪完成了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之后,法、德、俄、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行,摧毁了封建势力,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9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很大。物理学方面,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提出,光学的进步,显微镜的进一步改良如复式接物镜(1823)、无色镜片(1830)、油浸装置(1886)等。由于电学的进步,电热器、电气治疗到后半叶相继出现。化学方面,有原子论、元素周期率的提出,和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出现。德国人F.维勒(1880~1882)于1828年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限。生物学方面,有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定律的提出。
  
  19世纪欧洲医学的主要进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细胞病理学。19世纪初细胞学说提出,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R.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②细菌学的建立。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由于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诞生了。法国人L.巴斯德(1822~1895)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R.科赫(1843~1910)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
  
  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И.И.梅契尼科夫(1845~1916)系统阐述了吞噬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1880年发表微生物间的对抗和它们的变异的论述;20世纪初,又发现乳酸菌与病原菌在人肠中相互拮抗,并用乳酸菌制剂来治疗某些肠病。他对早期免疫学作出很大贡献。
  
  ③药理学。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1806年由阿片提出吗啡;1819年由金鸡纳皮提出奎宁等。
  
  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到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
  
  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
  
  ④实验生理学。到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
  
  法国的F.马让迪(1783~1855),德国人J.P.弥勒(1801~1858)和法国人C.贝尔纳(1813~1878)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⑤诊断学的进步。由于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临床医学中特别注意对内脏器官病理变化的研究和诊断,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病灶",使诊断方法不断充实,诊断手段和辅助诊断工具不断增多。到19世纪末检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从直接观察病人转变为研究化验室的检验结果。
  
  18世纪中叶,奥恩布鲁格就已发明并改进了叩诊法,然而叩诊法受到当时的守旧医生的轻视和嘲笑,未得到应用。直到19世纪初,法国医生J.N.科尔维萨 (1755~1821)经20年研究后对叩诊加以推广,才促进了叩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发明听诊的是R.-T.-H.拉埃内克(1781~1826),他是法国病理学家、临床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听诊器,先用纸制,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1819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
  
  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H.赫尔姆霍茨(1821~1894)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⑥外科学的进步。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发明。19世纪中叶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情况下施行,这是外科学的一大进步,是外科手术学得以发展的前提。19世纪末又发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续繁杂、副作用多的不足。
  
  创伤手术后的化脓并发症是最麻烦的事,在L.巴斯德发现病原微生物以前,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梅尔魏斯(1818~1865)于1847年证明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产科器械带进了感染因素,主张用石灰水洗手。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J.利斯特(1827~1912)认为,伤口中的腐烂和分解过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进行复杂骨折手术获得成功,他还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并用复杂的包扎法包扎伤口。防腐法大大地减少了创伤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伤口的感染问题。1886年E.贝格曼(1836~1907)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消毒,外科才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
  
  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进步,如止血钳、止血带以及血管结扎的方法的应用等。
  
  以上几方面的重要成就,为外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
  
  ⑦预防医学。18世纪时预防医学有某些改进,但大多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实施范围也很有限。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之后不久英国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亡约6万人。统计资料显示疾病的传染媒介是饮用水,于是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方法,而逐渐遏止了疫情。
  
  使卫生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人应说是德国的M.J.佩滕科弗(1818~1901),他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卫生学方面,研究了空气、水、土壤对人体的影响;测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意义,并发明了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气和暖气设备,1882年发表《卫生学指南》一书。继他之后,研究职业病的劳动卫生学、研究食品工业的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相继产生。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有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注意学校卫生。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出现社会卫生学,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况,患病和死亡的原因以及与它们斗争的方法。
  
  ⑧护理学。护理工作历史悠久,但从事护理的人长期地位低下,19世纪之前工作条件一直十分恶劣,人员素质差,待遇低。英国的F.南丁格尔(1820~1910)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现代的医学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由"整理材料"的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综合起来的体系。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分子生物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二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的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20世纪以来医学主要成就如下:
  
  ①内科治疗方面的进步。19世纪后半期,由于药理学的进步,在治疗上虽有了一些改进,但对多数疾病仍无能为力,尤其对一些已知道病源的传染性疾病。20世纪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才改变了这种局面。1908年德国P.埃尔利希 (1854~1915)和日本秦佐八郎(1873~1938)发现606能治疗螺旋体疾病,开创了化学疗法的先声。1935年G.J.P.多马克(1895~1964)研制成磺胺药,能治多种细菌所致疾病。1928年英国的A.弗莱明 (1881~1955) 发现青霉素有杀菌能力,1941年后H.W.弗洛里(1898~1968)和E.B.钱恩(1906~1979)将青霉素用于临床。1944年美国S.A.瓦克斯曼(1888~1973)发现链霉素能治疗结核病。其后新抗生素相继出现。这些特效疗法是治疗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1922年F.G.班廷(1891~1941)提取胰岛素成功,可用以治疗糖尿病。
  
  20世纪后半期新药物,包括新抗生素的不断出现,使某些疾病的疗效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治疗方法也有明显进步,例如联合化学治疗的应用从对白血病的治疗到对其他某些肿瘤治疗的发展;要素饮食、静脉高营养疗法在重症衰弱病人的应用;免疫疗法等。这些药物和疗法使得一些慢性病、难治之症改变了预后,提高了疗效。电除颤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呼吸器等医疗仪器不断改进,使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②诊断技术的发展。W.C.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到20世纪初 X射线诊断便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最初用于观察骨骼状态,1906年借助铋糊检查胃肠运动,以后又改用钡餐、碘油等进行 X射线造影。此后重要的诊断技术进展有:心电图(1903)、梅毒血清反应(1906)、脑血管造影(1911)、心脏导管术(1929)和脑电图(1929)。50年代初超声波技术应用于医学,60年代日本采用光导纤维制成胃镜,现在临床已有多种纤维光学内窥镜得到应用。70年代后,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成像(CT)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后,微小的病灶都能发现。
  
  化验诊断方法也得到发展,如敏感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可测定微微克水平的体内成分含量。
  
  其他各种电子仪器在临床各科室也应为应用,如心肺监视器、γ-照相术、电子计算机也应用于诊断系统。
  
  1960年可借助羊水检查诊断胎儿血友病,1967年已能进行产前的遗传病染色体检查,1968年发现测定羊水中酶活性的方法,可用以诊断先天性代谢缺陷。70年代可测定羊水中甲胎蛋白以诊断胎儿畸形,产前诊断达到新水平。
  
  ③内分泌学。1901年高峰让吉分离出肾上腺素,不久,促胰液素也被提取出来,人类开始认识体液调节的功能。以后甲状腺素、胰岛素、各种性激素等相继分离提纯,40年代提取出了肾上腺皮质激素,50~60年代分离出了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60年代提出第二信使学说,阐明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推动内分泌学向分子领域发展。
  
  ④营养学。20世纪以前,营养作为一个学科名词还很少出现在文献中。进入20世纪后,营养学得到很大发展。首先蛋白质在营养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英国生物化学家F.G.霍普金斯(1861~1947)和E.威尔科克1906年在剑桥大学、美国生物化学家T.奥斯本和L.B.门德尔1916年在耶鲁大学的研究,证明蛋白质有的营养价值高,有的则营养价值不完全。30年代,美国的W.罗斯等花了五、六年时间搞清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差别,1938年证明了人类需要 8种必需氨基酸。第二是维生素的接连发现,如维生素B1(C.芬克,1913);维生素A(E.麦科勒姆和M.戴维斯,1913);维生素D(O.罗森海姆,和T.韦伯斯特等,1926);维生素C(A.圣捷尔吉,1928);维生素B2(R.库恩等,1933);维生素E(H.埃文斯等,1936);维生素B6(S.莱普科夫斯基等,1938);维生素K(P.H.达姆和D.福克斯,1948)等。第三是20世纪后半叶认识到锌、铜、锰、钴、钼、碘等微量元素的重要作用。由于营养学知识的进步,人类搞清了各种营养素缺乏病的病因,便有可能采取"强化食物"等措施来加以防治;使也"完全胃肠外营养法"成为可能。1968年S.杜德里克等首先报道的这一治疗方法,可有效地挽救由于消化道功能障碍等原因而发生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的生命。
  
  ⑤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等)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来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促进了分子医学的发展及人类对"分子病"的认识。总的来说,分子生物学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的影响已渐渗透到生物学和医学各个领域,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等。这将对医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⑥医学遗传学。经典遗传学在20世纪初取得很大进展,通过家系调查已搞清许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只有在分子生物学兴起后,人们才逐渐能够在基因层次上探讨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以后陆续明确了许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产生缺陷的功能蛋白(如血红蛋白及各种酶),最后产生各种相应的症状(如贫血及各种代谢障碍)。目前已能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技巧在产前诊断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分子遗传学家还在研究将正常基因引入遗传病患者的可能性及途径。
  
  ⑦免疫学。20世纪后,一系列的预防疫苗相继研制成功,对控制许多传染病效果显著。
  
  20世纪初便已发现人体内可有抗自身组织的抗体。1942年发明免疫荧光技术后更得以确证自身抗体的广泛存在。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免疫耐受现象并在实验动物中成功地诱发了耐受状态,这导致细胞系选择学说的出现。这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免疫的作用不限于抗感染,它能识别"己"与"非己"从而维持机体稳定性。
  
  此后免疫学的进展层出不穷。50年代发现胸腺与免疫有关,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也得到阐明;60年代 T细胞、B 细胞作用的发现,70年代中叶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1974年N.K.耶纳提出免疫网络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免疫学技术作为诊断方法可说始自世纪之初,但最突出的贡献应说是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学现已成为影响生物学和医学最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1971年世界免疫学会上一致认为免疫学应从微生物学中分出成为一独立学科。它包括:免疫化学、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病理学、临床免疫学、肿瘤免疫学和移植免疫等。
  
  ⑧手术学科的发展。20世纪初,K.兰德施泰纳发现血型,通过配血使输血得以安全进行。这时也开始应用局部麻醉法,40年代肌肉松弛药在临床应用,其后抗菌药应用于外科。这些解决了外科治疗的基本问题。
  
  此后外科领域内各专业相继独立。如脑外科、心血管外科、矫形外科、消化外科及整形外科等等。
  
  现代神经外科是从20世纪才开始,60年代以来进展很快。电子计算机 X射线成像检查是70年代诊断技术的一项重大进展,提高许多颅内疾病,特别脑出血、颅内肿瘤的诊断率。在一些神经外科中心,CT及磁共振已取代其他造影检查。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手术领域,提高了难度较大的颅内复杂病变手术的成功率,并使某些过去不能手术的疾病得到治疗的机会。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进展比较突出。脑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由50~80%降低到 3%左右。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的成功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开展了新的途径。脑胶质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也有一些进展。
  
  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很快,用得最普遍的是周围神经修复。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发展,使移植及再植外科达到新的水平。还使活骨游离移植成为现实。显微外科技术还把断肢再植,特别是断指再植推向新的水平。
  
  ⑨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1913年A.卡雷尔就提出把器官取下、培养、移植的观点。1933年异体角膜移植成功,1954年挛生兄弟间肾移植首获成功。其后,随着免疫学的进步,肝移植(T.E.施塔茨尔,1963)、肺移植(J.D.哈代,1963)、胰腺移植(C.W.利勒海,1966)先后完成,1967年南非外科医生C.巴纳德进行首例心脏移植。骨髓移植也取得很大成就。牙科医师也正试验将儿童的牙齿胚粒移植到成人牙床内使生新牙。
  
  4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更直接进入医学领域,医学与生物学、化学、电子学、数学、力学、高分子化学、工程学等融为一体,出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各种人造器官是其成就之一。
  
  1945年荷兰人W.J.科尔夫经二年研究和应用,将人工肾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首获成功;以后他又开始在美国研制人工心脏;1962年斯塔尔采用人造球形瓣膜更换二尖瓣成功;50年代人工心肺机、人工低温术在临床的应用,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得以进行。1982年美国医生给一位61岁的心脏病患者植入"贾维克-7"型人工心脏,使这一领域进入一新阶段。
  
  50年代后期,生物医学工程学成为独立学科,除人工脏器外,尚研究人工关节、假肢,人工感官等。60年代激光应用于临床。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首先用于眼科。
  
  ⑩精神病学。20世纪初德国的E.克雷佩林 (1856~1926)曾用著作和讲演等方式介绍精神病的分类方法,并阐明早发性痴呆等的意义,使精神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一。
  
  维也纳的S.弗洛伊德(1856~1939)创"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精神作用影响潜在意识,性的本能与这种作用有重要关系。
  
  1930年之前,很少有效的精神病疗法。如1918年曾用疟原虫接种治疗麻痹性痴呆。30年代,胰岛素治疗休克和电休克疗法先后应用于临床,这成为化学治疗应用之前精神病的两大治疗方法。
  
  1950年氯丙嗪合成,1952年P.迪莱将其用于精神病人获得成功。后又发现利血平的疗效,于是精神病治疗进入化学治疗的阶段。
  
  20世纪后半叶讨论心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如心身医学以及行为医学等相继出现。
  
  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的医学,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牢固地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有空前的进步;后来人们看到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 (1913~ )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总之,20世纪以来,医学获得极大发展。在研究层次上,向微观和宏观发展,分子医学和系统医学并进。学科体系上,学科分立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进。医学研究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科学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20世纪医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人类仍然面临许多严重问题亟待解决,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感染仍是目前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害病,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等等,以及人口问题,是医学正着手解决的部分问题。即使解决了老问题,也还会出现新问题,如当今已解决了传染病的大多数问题,但又出现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一威胁人类的传染病。
  
  要解决问题,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工程学等学科正方兴未艾。同时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等已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预计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进步的时代,医学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