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n ZHOU Yan-bang s Poetry
谈周邦彦的词
5) On Zhou Bangyan s Descriptive Ci-poetry
论周邦彦的咏物词
6) New comments on Ci by Zhou Bangyan
周邦彦词新论
补充资料:周邦彦(1057~1121)
北宋词人。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在他生时即为其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惟他年轻时所献《汴都赋》,为当时所称。《宋史》说他少年时"疎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到汴京(今开封),元丰六年(1083),献《汴都赋》,长7000字,神宗见而异之,召他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迩英阁朗诵。赋中多古文奇字,清臣多不认得,只好读其偏旁。这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二京》的大赋,全赋的规模也像汉赋,用假想的人物"发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对话来逐步开展对于汴都的描写与颂扬,其中也表示赞许王安石的新政。这和他后来宦途坎坷有关。他献赋之举传播之后,名动天下,自太学诸生升任太学正。但以后久不迁升,就出任地方官,先任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后任溧水知县。哲宗即位后,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以直龙图阁出知河中府、顺昌府、隆德府,迁官明州(今浙江宁波),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直到徽宗时代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后来又出知顺昌府,迁处州(今浙江丽水)。
周邦彦文集有南宋楼钥编的《清真先生文集》24卷,但元代人编的《宋史·艺文志》集类只著录《清真居士集》11卷。张端义说:"邦彦以词行,当时皆称美成词,殊不知美成文笔大有可观,作《汴都赋》,如笺奏杂著,皆是杰作,可惜以词掩其他文也。"(《贵耳集》卷下)陈郁说他的诗歌"自经史中流出。当时以诗名家如晁(补之)张(耒)皆自叹以为不及"(《藏一话腴》)。周邦彦最初成名之作是《汴都赋》,楼钥的《清真先生文集序》中说他"由诸生擢为学官,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又说:"未几,神宗上宾,公亦低徊不自表忁,哲宗始置之文馆,徽宗又列之郎曹,皆以受知先帝之故,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这篇《汴都赋》因为收在《皇朝文鉴》之中,流传至今。其他著作如《操缦集》5卷,《清真杂著》3卷,皆已不传。
周邦彦的诗似乎在元代即已散佚。清初厉鹗、马曰琯因编《宋诗纪事》辑得佚诗6首,丁立中又得6首,王国维又辑得断句诗 2首。近人香港大学罗忼烈复从《永乐大典》等书多方收辑,共得古近体诗34首,其中如咏战马《天赐白》(七古)、《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咏古烈士及其他古体诗,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可证宋代文人颇严诗词之别。北宋时一般不在词中反映社会情况,要到南宋才在词中谈国家大事和社会情况。
周邦彦在宋代"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伎女知美成词为可爱"(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当时歌女以能唱周词而自增身价。张炎在南宋末年遇见杭妓沈梅娇、车秀卿,犹能唱周词,可见他的社会影响。这也因为他精通音律格调,他的词声调谐美,顺口悦耳,非其他生硬俗滥的词可比。他的堂名"顾曲",即用三国时周瑜的典故,"曲有误,周郎顾",以"顾曲"名堂,可见他对音乐方面的自负。
他的词在宋代作家之中的地位,可以下列事实说明:①在当时他的作品已有好几种版本,流传至今,有人统计有12种版本。宋词中一人的版本从无如此之多。②他的词集在宋代即有陈元龙注本。按刘肃序称陈元龙病"旧注之简略,遂详而疏之"。宋代还有曹杓注本二卷,惜已失传。③另外有三位词人几乎为他的词全部写了和词。这在中国词史上也是空前的。
从词学的观点来看周邦彦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也是空前的一个黄金时代。北宋初期的词可以说是《花间》和《尊前》的继续,又继承了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的哀怨之情。因此,宋初的大词人如晏殊、欧阳修等虽然过着富贵的大臣生活,而其作品中却孕育着无名的凄恻之感。他们的词就是酒席上的歌。这些歌大都是小令,《珠玉词》、《六一词》都是以小令为主。到柳永、张先诸人,已开始大量创制慢词,分笔写江山之胜、游宦之情,但并不废弃《花间》旧业。摆在周邦彦面前的,有宜于写情的《花间》小令,擅长绘景的新兴慢词。风靡海内的是柳永的新歌,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说要"学柳七填词"(《答鲜于子骏书》)。柳永的作品虽然音调谐和,辞意明畅,然就内容而论,其谈情作品不脱《花间》旧习,而乏《花间》的精致;写景抒情者又多平铺直叙,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之势。换句话说,不能融情入景,就景抒情,而是情景并列如单页画幅。推其原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救之之道,即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必有故事,则所写之景有所附丽,所抒之情有其来源,使这三者重新配合造成另一境界。周邦彦生在北宋盛世,面对着旧的《花间》妙曲,新的柳、张慢词,既有无限的才情想有所发挥,又想如何使"二难并"。他看到所缺者惟有在情景之外,渗入故事,使无生者变为有生,有生者另有新境。这种手段,后来周济称之为"钩勒"。他说"清真愈钩勒愈浑厚"。所谓"钩勒"即述事:以事为钩,勒住前情后果,则新境界自然涌现。既已涌现,再加钩勒,则媚妩毕露,毫发可见。周邦彦最识此理,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以写景抒情的方法叙述故事,因为述事,有时不得不重现当时对话,不但使境界重现,而且使气氛重现。〔少年游〕"并刀如水"一首是最好的说明,试想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使当时境界重现,而且写对话,使读者不但如见词中人,且能听词中人语。他集中的另外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系起来,使前后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作为比较,重新追忆第一个故事中的情调。周邦彦词作又多创调,尤其是〔兰陵王〕"柳阴直"、〔瑞龙吟〕"章台路"以及〔六丑〕"正单衣试酒"等名篇,代表他的词风特色,后人称为"罕能继踪"。
前人对周邦彦词颇多错解,即由于未曾看懂作者的原意。《清真集》中有许多词有故事结构,如果不先清理出来,是不容易看懂的。如研究周邦彦在汴京的生活,过去有许多传说。如云〔少年游〕"并刀如水"一首是宋徽宗访名妓李师师,适周在,徽宗去后周作此词,为徽宗所知,把他赶出开封。其事盖出于南宋末年的张端义《贵耳集》。
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有《片玉集》10卷,宋代陈元龙集注,《彊村丛书》本;另有《清真集》二卷,集外词一卷,《四印斋所刻词》收有;关于周邦彦的佚诗和《清真词》的版本问题,可参看罗忼烈《周邦彦诗文辑存》(香港版)和《清真集》附录版本考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周邦彦文集有南宋楼钥编的《清真先生文集》24卷,但元代人编的《宋史·艺文志》集类只著录《清真居士集》11卷。张端义说:"邦彦以词行,当时皆称美成词,殊不知美成文笔大有可观,作《汴都赋》,如笺奏杂著,皆是杰作,可惜以词掩其他文也。"(《贵耳集》卷下)陈郁说他的诗歌"自经史中流出。当时以诗名家如晁(补之)张(耒)皆自叹以为不及"(《藏一话腴》)。周邦彦最初成名之作是《汴都赋》,楼钥的《清真先生文集序》中说他"由诸生擢为学官,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又说:"未几,神宗上宾,公亦低徊不自表忁,哲宗始置之文馆,徽宗又列之郎曹,皆以受知先帝之故,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这篇《汴都赋》因为收在《皇朝文鉴》之中,流传至今。其他著作如《操缦集》5卷,《清真杂著》3卷,皆已不传。
周邦彦的诗似乎在元代即已散佚。清初厉鹗、马曰琯因编《宋诗纪事》辑得佚诗6首,丁立中又得6首,王国维又辑得断句诗 2首。近人香港大学罗忼烈复从《永乐大典》等书多方收辑,共得古近体诗34首,其中如咏战马《天赐白》(七古)、《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咏古烈士及其他古体诗,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可证宋代文人颇严诗词之别。北宋时一般不在词中反映社会情况,要到南宋才在词中谈国家大事和社会情况。
周邦彦在宋代"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伎女知美成词为可爱"(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当时歌女以能唱周词而自增身价。张炎在南宋末年遇见杭妓沈梅娇、车秀卿,犹能唱周词,可见他的社会影响。这也因为他精通音律格调,他的词声调谐美,顺口悦耳,非其他生硬俗滥的词可比。他的堂名"顾曲",即用三国时周瑜的典故,"曲有误,周郎顾",以"顾曲"名堂,可见他对音乐方面的自负。
他的词在宋代作家之中的地位,可以下列事实说明:①在当时他的作品已有好几种版本,流传至今,有人统计有12种版本。宋词中一人的版本从无如此之多。②他的词集在宋代即有陈元龙注本。按刘肃序称陈元龙病"旧注之简略,遂详而疏之"。宋代还有曹杓注本二卷,惜已失传。③另外有三位词人几乎为他的词全部写了和词。这在中国词史上也是空前的。
从词学的观点来看周邦彦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也是空前的一个黄金时代。北宋初期的词可以说是《花间》和《尊前》的继续,又继承了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的哀怨之情。因此,宋初的大词人如晏殊、欧阳修等虽然过着富贵的大臣生活,而其作品中却孕育着无名的凄恻之感。他们的词就是酒席上的歌。这些歌大都是小令,《珠玉词》、《六一词》都是以小令为主。到柳永、张先诸人,已开始大量创制慢词,分笔写江山之胜、游宦之情,但并不废弃《花间》旧业。摆在周邦彦面前的,有宜于写情的《花间》小令,擅长绘景的新兴慢词。风靡海内的是柳永的新歌,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说要"学柳七填词"(《答鲜于子骏书》)。柳永的作品虽然音调谐和,辞意明畅,然就内容而论,其谈情作品不脱《花间》旧习,而乏《花间》的精致;写景抒情者又多平铺直叙,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之势。换句话说,不能融情入景,就景抒情,而是情景并列如单页画幅。推其原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救之之道,即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必有故事,则所写之景有所附丽,所抒之情有其来源,使这三者重新配合造成另一境界。周邦彦生在北宋盛世,面对着旧的《花间》妙曲,新的柳、张慢词,既有无限的才情想有所发挥,又想如何使"二难并"。他看到所缺者惟有在情景之外,渗入故事,使无生者变为有生,有生者另有新境。这种手段,后来周济称之为"钩勒"。他说"清真愈钩勒愈浑厚"。所谓"钩勒"即述事:以事为钩,勒住前情后果,则新境界自然涌现。既已涌现,再加钩勒,则媚妩毕露,毫发可见。周邦彦最识此理,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以写景抒情的方法叙述故事,因为述事,有时不得不重现当时对话,不但使境界重现,而且使气氛重现。〔少年游〕"并刀如水"一首是最好的说明,试想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使当时境界重现,而且写对话,使读者不但如见词中人,且能听词中人语。他集中的另外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系起来,使前后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作为比较,重新追忆第一个故事中的情调。周邦彦词作又多创调,尤其是〔兰陵王〕"柳阴直"、〔瑞龙吟〕"章台路"以及〔六丑〕"正单衣试酒"等名篇,代表他的词风特色,后人称为"罕能继踪"。
前人对周邦彦词颇多错解,即由于未曾看懂作者的原意。《清真集》中有许多词有故事结构,如果不先清理出来,是不容易看懂的。如研究周邦彦在汴京的生活,过去有许多传说。如云〔少年游〕"并刀如水"一首是宋徽宗访名妓李师师,适周在,徽宗去后周作此词,为徽宗所知,把他赶出开封。其事盖出于南宋末年的张端义《贵耳集》。
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有《片玉集》10卷,宋代陈元龙集注,《彊村丛书》本;另有《清真集》二卷,集外词一卷,《四印斋所刻词》收有;关于周邦彦的佚诗和《清真词》的版本问题,可参看罗忼烈《周邦彦诗文辑存》(香港版)和《清真集》附录版本考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