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EN Du-xiu and Shanghai
陈独秀与上海
2) Chen Duxiu in Wuhan
陈独秀与武汉
3) CHEN Du-xiu
陈独秀
1.
An Approach to Why Qu Qiu-bai Changed His Attitude of Evaluation on Chen Du-xiu;
瞿秋白对陈独秀的评价态度转变的原因探析
2.
Superficial view and enlightenment on CHEN Du-xiu s knowledge of farmer 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izes time;
陈独秀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及其历史启示
3.
Chen Du-xiu and Anhui Common Saying Newspaper;
陈独秀与《安徽俗话报》
4) Chen Duxiu
陈独秀
1.
Chen Duxiu s Repudiation of China s Fuedal Conventions and Customs;
陈独秀对中国旧俗的批判
2.
Chen Duxiu s Remarkable Combination of Editors Group and the Periodical Plans of "New Youth"——Commemorating the 92nd Anniversary of "New Youth" Publication;
陈独秀卓越的《新青年》编辑群组合与期刊策划——纪念《新青年》创刊92周年
5) CHEN Du-xiu group
陈独秀派
1.
WANG Ruo-fei belonged to "CHEN Du-xiu group",but later did not part.
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6) CHEN Du xiu
陈独秀
1.
Chen Du Xiu s view on democracy and “Watching Democracy”;
陈独秀的民主观与“观民主”
2.
CHEN Du xiu made painstaking efforts in explo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oad of China.
陈独秀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阐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思想。
3.
CHEN Du xiu s democratic thought underwent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China s modernization.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步展开的历史背景下 ,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文化运动前期 ,陈独秀着力于民主的价值层面 ,对人权自由作了大力阐发 ;接受马克思主义后 ,他的认识转到民主的主体层面 ,以阶级的眼光透视民主 ;到了晚年 ,他的思考重心落在民主的制度层面上 ,并实现了这三个层面的初步结合。
补充资料: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生于1879年10月 9日,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早年参加县试、乡试,由于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一度拥护戊戌变法。1901年以后,三次留学日本。与张继、苏曼殊等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襄助章士钊主编报纸,宣传排满革命思想。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1905年在安徽与柏文蔚等组织岳王会,联络大批革命志士,为同盟会在安徽的发展打下基础。武昌起义前后,在杭州活动,曾起草革命檄文多篇。旋回安徽,先后任孙毓筠、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大力改革官僚政治。失败后,又追随柏文蔚讨伐袁世凯,遭挫折,逃亡上海,继续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旧文学和旧教育,掀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这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理论不足,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拓了道路。1917年1月,到北大任文科学长,推行课程改革,以白话文教学。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评点时事,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宣传和教育,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1919年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5月,在上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开始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在中共二大、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长,在四大、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总书记。1922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决定,由反对国共合作转为拥护国共合作,旋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10月,鉴于国民党右派猖狂反共,在中共中央四届二次会议上,主张中共退出国民党,被共产国际否决,遂在主持中央工作中推行退而不出、办而不包的方针,在一系列事件上向蒋介石退让。1927年3月,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4月5日,就所传蒋介石要袭击工人武装事,与汪精卫交涉,并与汪发表联合宣言,称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麻痹了人民对蒋介石反共阴谋的警惕性。翌日赴汉,反对武汉地区工农运动“过火”行为。7月辞总书记职。9月秘密返回上海。11月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工农运动应偏重经济斗争,不可存“以暴动取得政权”的幻想,遭中央驳斥。1929年,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作“拥护苏联”的说教式宣传,被中央拒绝。 从1929年5月开始,陈独秀与彭述之等接触到托洛茨基主义的文件,转向托派,激烈抨击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推行的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10月,中共中央曾对他提出警告,他仍坚持己见,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1年5月初,托陈取消派与莫斯科归国留学生托派小组织举行统一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在上海设中央机构,陈独秀任总书记,并发行刊物《火花》。 1932年,在上海淞沪抗战中,以托派中央名义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并向中共中央提议联合领导反日运动。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拥护国共合作,与坚持打倒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决裂,并一度在武汉独立进行政治活动,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企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并撰文抨击中共执行的农村游击战争的抗日路线。7月入川,晚年贫病交加,仍不断撰文谴责I.V.斯大林肃反扩大化,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赞扬英美议会民主制度,表示要彻底推翻“我辈以前的见解”,认为V.I.列宁、L.D.托洛茨基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俄国和西欧。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