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隋唐五代雅乐稗考
1)  A Study on Music in the Sui, Tang,and Five Dynasties Courts
隋唐五代雅乐稗考
2)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
隋唐五代
1.
Shipbuilding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of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s;
隋唐五代时期西南地区造船业研究
2.
The text carried on more overall research to Bi syndrome problems in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本文对隋唐五代时期的痹症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3)  Investigation of Yanyue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隋唐"燕乐"考
4)  Sui-Tɑng-Wudɑishi
隋唐五代诗
5)  music in the Tang Dynasty
唐代雅乐
6)  philosophy in the Sui,Tang,and the Five dynasties
隋唐五代哲学
补充资料:隋唐五代哲学
      中国儒、道、佛三家并行发展,佛教宗派哲学空前发达时代的哲学。
  
  历史背景  公元 589年,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他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使隋王朝有过短暂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604年隋炀帝杨广篡位后,骄奢淫逸,滥用民力,使这个政权很快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灭亡了。 618年唐王朝建立。新统治者接受了隋亡的教训,重视安抚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设进士科以开放仕途,设二省六部以巩固中央政权。这些措施使社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经过130多年的稳定发展,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超过了汉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文明大国。安史之乱(755~763)后,唐王朝开始衰败,朝廷中宦官专权,朋党倾轧;地方上藩镇割据,拥兵自重。他们无限制地搜刮民财,加重农民的负担,激化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黄巢起义(875~883)摇撼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907年唐朝灭亡。 以后经过五代十国50多年的分裂割据,960年北宋建立,重新统一了中国。
  
  隋唐时期的统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却在思想上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他们认识到佛教、道教和儒家伦理纲常都是对巩固封建统治有利的,所以推行"三教"并用的政策。在颁布《五经正义》抬高儒学地位的同时,大力支持佛教和道教势力的发展。只是到国家的实际经济利益受到寺院经济的威胁时,才发生武宗"排佛"事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宗教的流行使哲学唯心主义居于上风。同时,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地理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成就,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哲学概况  隋代的王通首先提出儒、释、道三教归一的理论,企图以儒学为主,调和释、道二教。唐初的唯物主义者傅奕、吕才反对佛教和批判卜日、卜宅、风水说等迷信,但势孤力单。这时佛教宗派哲学在雄厚的寺院经济的物质基础上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佛教哲学的主要宗派有:①以智为代表的天台宗。宣传"一切诸法,皆由心生",把复杂多样的世界说成是心之一念的产物。它还建立了一套空、假、中"三谛圆融"的理论和止观双运的宗教修行方法。②以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为代表的法相唯识宗。主张"心外无法"、"万法唯识",他们主要是翻译介绍印度无著、世亲一派烦琐的唯心主义哲学,由于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结果虽在唐初风靡一时,但不久就衰落下来。③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强调离开心之外,没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客观物质世界乃至主客观的内外区别,全都是一心所现。它还提出"理事相即",本体和现象圆融无碍的理论,对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天台、华严二宗可以说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渡形态。④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宣扬心净自悟。它认为佛并不在"西天",而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即心即佛","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它阐扬顿悟成佛说,认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禅宗修持方法简便易行,流布日益广泛,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佛教宗派。在佛教哲学发展的同时,道教哲学在唐代也有所发展。司马承祯提出"主静"、"收心离境"学说。陈抟著《无极图》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宣扬超绝万物的观念性本体,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唐以后,韩愈、李翱站在维护孔孟儒家道统的立场,指责佛老之道背离了"仁义"和君臣、父子的伦理原则,但未触及其宗教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他们提出的儒家道统说和复性学说,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柳宗元、刘禹锡坚持用气一元论来回答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刘禹锡更是用"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对秦汉以来重新提出的"天人相与之际"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唐末五代谭峭、罗隐等人也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哲学思想。
  
  隋唐五代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中,是上承魏晋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