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蚕业(Zhejiang sericulture) 浙江省是中国4大蚕区之一,蚕业历史悠久。1958年在吴兴县(今吴州市)钱山漾发掘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中的绸片、丝线和丝带等,鉴定分析认为系公元前2750±100年之物。宋代,特别在宋室南迁建都后,浙江蚕业有较大发展,成为全国之冠。抗日战争期间,主产蚕茧的杭、嘉、湖一带,大片桑园被毁。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浙江省的蚕桑生产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浙江省蚕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77年以前的蚕茧产量素居全国之冠,1978年起次于四川省,居第2位。 浙江省83个县(市)中,1984年有蚕桑生产的计76个县,主要区集中分布在杭州、湖州、嘉兴及绍兴地区。湖州是中国蚕茧产量最多的一个市(县)。 浙江省蚕茧生产随着蚕桑科学技术的逐步普及而提高。一年中以春蚕为主,秋蚕为辅;推广养夏蚕,由养一次秋蚕,改为养2-3次;提高了桑园面积的产茧量。逐步推广成片矮化密植,代替了零星稀植、中高干养成形式,增加了桑叶产量。80年代初,出口白厂丝约占全国的30%,出口绸缎占全国的25%。 蚕桑生产是浙江省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次于粮、菜。蚕茧重点产区的蚕桑收入,在整个农业经济及群众生活中占重要位置,德清县蚕桑收入和丝绸加工产值均占全省农业、工业总产值的1/4左右。 蚕学馆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蚕业学校。1927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设立蚕桑系,是即今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的前身。1984年全省有高等蚕业学校两所: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浙江丝绸工学院;中等蚕业学校3所;绍兴市农业学校蚕桑专业,嘉兴市农业学校蚕桑专业和浙江省供销学校蚕茧收烘专业。有蚕业研究的单位3个;浙江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湖州市蚕业研究所和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