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n Academic Innovation of Zhou Gucheng
周谷城学术创新论
2) academic innovation
学术创新
1.
Comments on controversies of musical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criterion in new ages;
新时期音乐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论争述评
2.
It is a special cultural product with academic innovation being its essence.
学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学术创新是学报的本质属性。
3.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academic prestige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在学术职业的发展中,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术创新是获得学术声望的基础和前提,而另一方面学术声望的积累具有马太效应,更有利于学术创新。
3) academic creation
学术创新
1.
The fundamental belief of the author is that the academic norm goes together with academic creation, the former being systematic guarantee of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being realized within the former.
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是一致的。
4)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技术创新论》
6)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ycle
技术创新周期
补充资料:周谷城
周谷城(1898~1996) 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96年11月10日卒于上海。1898年9月13日生于湖南益阳长湖口。1917~1921年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担任英文、伦理学教员。1930~1933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自1942年秋起,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曾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为该校历史系教授、博士导师。 早年同徐特立等组织教育工作者协会,并与毛泽东结识,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42年执教于复旦大学以后,从事民主进步活动,受聘为民主政团同盟顾问,与陶行知等人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主张的共同宣言,与张志让等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和翦伯赞等一起起草反蒋宣言。由于经常支持学生反迫害、反扶日、反饥饿等活动,被撤去系主任职务,并遭逮捕。 在大学任教期间,除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课程外,并于建国后首先开设《世界文化史》课程。讲授《中国通史》时,强调“历史完形论”,着意阐明各个历史事件组成为整体历史过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见解独特的中国历史分期法;讲授《世界通史》时,主张着眼全局、统一整体,反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并相继发表过一系列论文,对推动国内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影响深远。他视野宽阔,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对比中外,撰文《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看法。他的教学和研究,涉及史学、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纵述古今、横论中外。著述数百万字,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史学方面的论文已汇编出版了《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年已九旬时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世界文化丛书》,于80年代末期陆续出版。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