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唐文治与清末商政
1)  Tang Wenzhi and the Commercial Policy in Late Qing Dynasty
唐文治与清末商政
2)  late Qing's politics
清末政治
3)  Chinese politics in 1880's-1920's
清末民初政治
4)  Politics & Business
政治与商业
5)  politic al culture of the early and flourishing years of the Tang Dynasty
初盛唐政治文化
6)  political culture of early Tang dynasty
初唐政治文化
补充资料:唐文治
唐文治
唐文治

生平简介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清同治四年 (1865 年 ) 十月十六日生,原籍江苏太仓,民国元年 (1912 年 ) 定居无锡。父亲唐若钦为清贡生,以课徒教书为业。唐文治自幼从父攻读经书, 14 岁读完五经。 16 岁入州学,从师太仓理学家王紫翔,潜心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 18 岁中举。 21 岁进江阴南菁书院,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

光绪十八年 (1892 年 ) 春考中进士,任户部江西司主事。甲午战争后,他向清廷呈《 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针砭时弊,抨击权奸,吁请严惩战败将领。

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等发动 “ 公车上书 ” ,他亦撰写了《呈都察院请代奏拒签辱国条约》的奏章,支持康有为的爱国行动。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三日,随户部侍郎那桐出使日本。是年冬调任外务部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关税等事务。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发生中葡界约问题 ( 葡萄牙政府乘修订旧约之机,要求将澳门附近的岛屿划入租借范围 ) ,唐文治力主坚决拒绝。外务部根据他的意见,拒绝了葡方的无理要求。同年四月,他以参赞身份随清廷专使载振前往英国参加国王加冕典礼。于归途又随同到法国、比利时、美国、日本 4 国考察国情, 回国后为载振撰写了《英轺日记》 12 卷。

光绪二十九年秋,唐文治改任商部右丞,不久升任左丞、左侍郎。他宣布商政宗旨:以 “ 保护商民,体恤商艰 ” 为主,规定商部官吏不得自营商业,以图私利,严禁贪污纳贿。手订商律 131 条。这是中国有商法的开始。他鉴于日本早有窥伺中国东北的野心,积极主张从速整顿东三省,以确保东北的主权与安全。撰写了《请饬东三省速举要政折》,但清廷未予采纳。唐文治又制订商办铁路政策,利用华侨商人的财力建筑铁路。此后,商办铁路在全国各地兴建。但他离职后,继任者将各省商办铁路一律收归国有,并准备将全国的铁路主权拍卖给帝国主义国家,因而引起大规模的保路风潮。

光绪三十二年秋,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唐文治以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不久,因母丧回籍。从此脱离仕途,致力于教育事业。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唐文治就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 后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今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 监督 ( 校长 ) 。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校内发动捐助军饷,支援沪上起义军,并与伍廷芳等一起联合通电,要求清帝宣统逊位。五四运动时,北洋军阀镇压大批爱国学生,他曾连发 3 份电报给大总统徐世昌和国务院,要求保护、释放北京的被捕学生。在校任职 14 年,精心擘划,成绩卓著。学校 50 周年校庆时,校友和师生募捐修建大礼堂,命名为 “ 文治堂 ” ,以资纪念。

民国 9 年,唐文治因目疾加深,辞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回无锡前西溪寓所休养。是年夏,应学生高阳之请,担任私立无锡中学校长。年底,又应聘任无锡国学专修馆 ( 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 馆长。这时他已双目失明,但仍亲自授课。朗诵古文,抑扬顿挫,时称 “ 唐调 ” ,并录制唱片。在教学上,他提出 “ 厚植基础,博览专精 ” 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使学生能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 4 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各就自己的爱好进行自学。

民国 24 年 12 月,为庆贺唐文治 70 寿辰,交大校友和国专同学集资在无锡五里湖畔宝界山边建筑了 “ 茹经先生纪念堂 ” 。

民国 26 年 11 月日军侵占无锡前夕,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内迁,辗转到达桂林。后因患病, 回到上海租界休养。

民国 28 年春,在租界创办国专分校。

民国 30 年,上海租界为日伪占领,国专分校改为国学专修馆,以避免向日伪登记。 日伪曾派人劝说其出任伪职,遭严词拒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