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n Painting Appreciation in Wei-Jin Period
论魏晋南北朝画赞
3)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魏晋南北朝
1.
Studies on the Vocabulary of the Tales of Marvels in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
4)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魏晋南北朝
1.
Epidemic Disease Summarization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1980~2006);
魏晋南北朝时期疾疫研究综述(1980~2006)
2.
In the Ghost Story of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many stories are grotesque.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里,许多故事都具有怪诞美。
5) Wei
魏晋南北朝
1.
Academic Influence of Official Enrollment System during Wei,Jin Period;
魏晋南北朝的待诏制度及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2.
The Umbrella and Fans 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r in Picture Material From Wei 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魏晋南北朝图像资料中的伞扇仪仗
6)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魏晋南北朝
1.
Social Culture and the Clothes Styles and Ornaments During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与服饰风格
2.
Study on the Shandong Sci Ence of History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史学研究
3.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Arts on Drawing and Sculpture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对当时绘画与雕塑的影响
补充资料:魏晋南北朝墓志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埋设在墓中的铭刻文字。用来记叙死者的姓名、生平及亲属世系,一般用石,也有刻或写在砖、瓦等材料上的。
据现有考古发现,中国的墓志起源于秦汉时期,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出土的建陵刑徒工匠的砖瓦葬铭已开其先声。东汉时期,出现了墓砖、墓门题记、刑徒砖、画像石题记等墓中文字铭刻,都具有墓志的作用,对墓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一直到东汉末年,由于墓碑盛行,在墓中埋设墓志的作法还没有普遍,墓志的形制及文体也没有定型。
魏晋时期,由于经济凋敝,官方严禁在墓前立碑,从而使埋入墓中的小型碑石数量增加,如河南洛阳出土的永平元年(291)徐夫人管洛碑、元康元年(291)成晃碑等。这些碑仅数十厘米高,树立在墓室中。两晋时期,还出现了自称为"铭"的长方形或圭形的墓中石刻,如洛阳出土的元康九年 (299)徐美人铭、北京出土的永嘉元年(307) 华芳墓铭等。这些碑铭实际上已经是墓志了。东晋时期, 南方墓葬中经常使用墓志, 但内容比较简略,有些是方形石质,如江苏南京出土的咸康七年 (341)王兴之墓志,有些是长方形砖质,只记载死者姓名及卒年,如江苏镇江出土的升平元年 (357)刘尅墓志。南朝时期,墓志的文体和形制都逐渐完善,山东益都出土的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怀民墓志铭,不仅内容完整,而且出现了"墓志铭"的名称,是现存的时代最早的墓志铭。
南北朝后期,墓志已有了固定的特有形制,一般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石平面呈正方形,志盖多呈盝顶形。此外,还有少量长方形、龟形、圭形的墓志。墓志的文体也形成了一种固定格式,首先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和家世谱系,再记述死者的生平仕历,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录死者的卒年、葬日、葬地等,最后附有韵语赞文,以表达思念之情。
自北魏以来,北方地区大量使用墓志,上层社会尤为普遍。北朝墓志大多为石质,雕刻精美。最大者可达1 米见方,志文达1000字以上,志盖与志侧雕饰有繁缛细致的纹饰,如卷云、神兽、四象、忍冬蔓草、莲花等。书体融隶法与楷法于一炉,方正刚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作"魏碑体"。
清代末年,北朝碑志开始受到重视,身价大增,出土发现也越来越多,其中尤以元氏皇族墓志为最。于右任《鸳鸯七志斋》主要收集元魏墓志,在诸多收藏家中最为著名。内中北魏熙平二年 (517)元怀墓志,神龟三年(520)元晖墓志,孝昌元年(525)元纂墓志,孝昌二年(526) 元珽墓志等,书法精妙,享有盛誉。
北朝墓志主要出土于河南洛阳地区及河北邢台、邯郸地区和陕西、山西、山东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苏等地发现了一些南朝的墓志,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50年代以来,出土的魏晋南北朝重要墓志有:河北景县的北魏封氏诸墓志,河北赞皇的东魏武定二年(544)李希宗墓志,山西大同的北魏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墓志,山西太原的北齐武平元年 (570)娄叡墓志,河南安阳的北齐武平六年 (575)范粹墓志,江苏南京的东晋太宁元年(323)谢鲲墓志,东晋升平三年(359)王丹虎墓志,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夏金虎墓志,宋元徽二年(474)明昙憘墓志,梁天监元年肖融墓志等。
据现有考古发现,中国的墓志起源于秦汉时期,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出土的建陵刑徒工匠的砖瓦葬铭已开其先声。东汉时期,出现了墓砖、墓门题记、刑徒砖、画像石题记等墓中文字铭刻,都具有墓志的作用,对墓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一直到东汉末年,由于墓碑盛行,在墓中埋设墓志的作法还没有普遍,墓志的形制及文体也没有定型。
魏晋时期,由于经济凋敝,官方严禁在墓前立碑,从而使埋入墓中的小型碑石数量增加,如河南洛阳出土的永平元年(291)徐夫人管洛碑、元康元年(291)成晃碑等。这些碑仅数十厘米高,树立在墓室中。两晋时期,还出现了自称为"铭"的长方形或圭形的墓中石刻,如洛阳出土的元康九年 (299)徐美人铭、北京出土的永嘉元年(307) 华芳墓铭等。这些碑铭实际上已经是墓志了。东晋时期, 南方墓葬中经常使用墓志, 但内容比较简略,有些是方形石质,如江苏南京出土的咸康七年 (341)王兴之墓志,有些是长方形砖质,只记载死者姓名及卒年,如江苏镇江出土的升平元年 (357)刘尅墓志。南朝时期,墓志的文体和形制都逐渐完善,山东益都出土的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怀民墓志铭,不仅内容完整,而且出现了"墓志铭"的名称,是现存的时代最早的墓志铭。
南北朝后期,墓志已有了固定的特有形制,一般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石平面呈正方形,志盖多呈盝顶形。此外,还有少量长方形、龟形、圭形的墓志。墓志的文体也形成了一种固定格式,首先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和家世谱系,再记述死者的生平仕历,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录死者的卒年、葬日、葬地等,最后附有韵语赞文,以表达思念之情。
自北魏以来,北方地区大量使用墓志,上层社会尤为普遍。北朝墓志大多为石质,雕刻精美。最大者可达1 米见方,志文达1000字以上,志盖与志侧雕饰有繁缛细致的纹饰,如卷云、神兽、四象、忍冬蔓草、莲花等。书体融隶法与楷法于一炉,方正刚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作"魏碑体"。
清代末年,北朝碑志开始受到重视,身价大增,出土发现也越来越多,其中尤以元氏皇族墓志为最。于右任《鸳鸯七志斋》主要收集元魏墓志,在诸多收藏家中最为著名。内中北魏熙平二年 (517)元怀墓志,神龟三年(520)元晖墓志,孝昌元年(525)元纂墓志,孝昌二年(526) 元珽墓志等,书法精妙,享有盛誉。
北朝墓志主要出土于河南洛阳地区及河北邢台、邯郸地区和陕西、山西、山东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苏等地发现了一些南朝的墓志,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50年代以来,出土的魏晋南北朝重要墓志有:河北景县的北魏封氏诸墓志,河北赞皇的东魏武定二年(544)李希宗墓志,山西大同的北魏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墓志,山西太原的北齐武平元年 (570)娄叡墓志,河南安阳的北齐武平六年 (575)范粹墓志,江苏南京的东晋太宁元年(323)谢鲲墓志,东晋升平三年(359)王丹虎墓志,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夏金虎墓志,宋元徽二年(474)明昙憘墓志,梁天监元年肖融墓志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