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独个儿散步
1)  to walk alone
独个儿散步
2)  He went walking by his lonesome.
他独自去散步。
3)  Shall we go for a little walk?
散会儿步好吗?
4)  autistic child
孤独性儿
5)  only child
独生儿童
6)  single pedicel
独梃儿
补充资料:独生儿童
      父母独生的孩子,因其既无兄弟,也无姐妹,从而在心理发展上有其自己的特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因而独生子女的特点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世界上关于独生儿童的研究,历史较久,看法不一。最初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特殊"和"问题"方面。美国最早发表的有关独生儿童研究的文献是E.W.博汉农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儿童》(1898)。他的研究是在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的指导下从特殊儿童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他采用了霍尔首创的问卷法。在研究中,他分析了381名独生儿童的特异性,发现独生儿童有温和、正直、顺良、宽容等优点一面,也表现出自私、娇惯、缺乏社会性、早熟、嫉妒等缺点一面。于是他将独生儿童作为特殊儿童来加以研究。
  
  德国独生儿童教育研究的先驱者、儿科医生E.内特尔在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博汉农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后,于1906年写成了世界上第一本关于独生儿童的专著《独生儿童及其教育》。内特尔认为独生子女属于问题儿童。这个"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二是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儿童伙伴"这个重要的教育条件。S.布里肯里奇根据临床经验与统计研究,于1916年发表了《独生儿童病理教育的谬误》一文。他更多的是运用统计研究和个案研究,其研究结论支持了内特尔的观点。
  
  苏联的П.П.布隆斯基曾作过关于独生儿童性格的研究,也强调独生子女的特异性。
  
  自1928年起,美国的H.F.胡克、D.A.武斯特、R.B.吉尔福特等人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独生儿童的研究报告,否定了博汉农、内特尔等人的观点。他们指出,独生儿童的多数并不是体弱多病的,而在清洁卫生等习惯方面,都比非独生儿童好。他们还认为,独生儿童在不合群、不礼貌、不正直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缺点并不比非独生儿童突出,两者几乎没有差别,甚至独生儿童还略微好些。他们也不同意独生儿童的性格具有两类极端性格特征,即:极端外向型,如任性、逞强、自私;极端内向型,如胆小、羞怯、非常神经质。他们认为在独生儿童身上并不存在这种性格特征的两类极端性。独生子女与违法犯罪行为也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总之,在胡克等人的研究中,看不出独生儿童在健康状态、智力活动、性格特征和社交等方面有什么特殊性。
  
  近20年来,西方关于独生儿童研究所作出的较集中的结论是,独生儿童的智力优于非独生儿童。1960~19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关研究所的心理学家们进行了20年的独生儿童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万名中学生。其中重点研究了3221人,把独生儿童与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儿童进行比较,对他们的才能、成就、兴趣和活动等作广泛的调查,发现独生儿童比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儿童更聪明、更富于创造性,也显得更有教养、更成熟、对社会更敏感。美国心理学家D.穆尔关于美国独生儿童的调查材料表明:独生儿童可以同多子女家庭中的头一个孩子归为一类(头一个孩子在一定时期里也是独生儿童)。这些人在大学、研究院和专门行业中的人数比较多,他们工作主动,善于独立工作。有一个统计材料表明:美国空间计划的前两批16名宇宙航行员中,有14名原是独生儿童或多子女家庭中的头一个孩子。
  
  为什么各家研究竟会得出如此歧异的经验呢?进一步研究表明,独生儿童的环境、家庭和教育是千差万别的,由于这些差异反映在儿童身上,就表现为不同的特点。日本心理学家把独生儿童家庭的"教养态度"分析归纳为5种类型:溺爱型、严厉型、放任型、民主型和矛盾型。各种教养态度造成了独生儿童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溺爱型导致子女任性、依赖、逞强;严厉型使子女自私、心胸狭窄;放任型造成子女易感情用事;只有民主型家庭的子女没有表现出什么独特的特征。
  
  中国在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和节制人口增长措施的逐步落实,独生子女在儿童中的比例也在急剧增长。于是,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也随之开展起来,并出版了有关独生子女研究的著作。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智力上并无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智力反应和学习成绩包括上、中、下各个等级,不应该认为独生子女的智力一定好或者一定坏。独生子女智力的差异也和非独生子女一样,既决定于素质,也决定于环境;既决定于家庭熏陶,又决定于学校教师的水平。独生子女与品德不良、违法犯罪、精神疾病等也不存在必然联系。在性格上,独生子女对社会、集体,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上,在理智特征、气质特征、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等主要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也无明显的区别。但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不同,毕竟也有其特殊性。例如,有不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性格因素:在情感上比较任性;在对劳动、学习、工作态度上比较懒散;在意志上的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性。而独生子女这些"特殊"的心理特点主要是来自"独生"的环境。首先,独生子女是以"独苗"而被重视的。他们一般比非独生子女条件优越,比较容易保证充足的吃穿用品和玩具、书刊等。这就为他们的教育与心理发展,特别是早期教育与智力发展提供了优越性。如果利用这些有利的物质条件,引导儿童把注意力和兴趣转向智力活动,随着他们的成长,必将结出丰硕的智力之果。反之,如果教育不得法,富裕的物质条件就会使儿童从小留心于吃穿、享受、玩乐,而对于学习活动却不介意,日久天长,求知欲减弱,智力就显得平庸了。其次,独生子女处于"独生"的特殊地位,家里的一切东西,往往任其支配,如果善于利用这个"地位",就能激发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反之,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养成"唯我独尊",不懂得与别人和睦相处,缺乏同情心和骄傲自大等坏习气。再次,独生子女的父母一般有较多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如果措施合理,就能为他们的智力和品德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如果教育措施跟不上,也会出现过分的迁就,致使儿童养成任性、散漫等缺点。因此,对待独生子女的教育,应该把爱抚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就会有利于独生子女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书目
   傅安球、林崇德著:《怎样教育独生子女》,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1982。
   山下俊郎著,骆为龙、陈耐轩译:《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