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这是鹰山!
1)  It was Montfaucon.
这是鹰山!
2)  This isn't an eagle.
这不是老鹰。
3)  This is a goat antelope.
这是山羚羊。
4)  Hu Shan, this is Susan.
胡山,这是苏珊。
5)  These are the Rocky Mountains.
这是落基山脉。
6)  Isn't this erecting "mountain strongholds"?
这不是垒山头吗?
补充资料:傅鹰 (1902~1979)
      中国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家。福建省福州人。1902年1月19日生于北京,1979年9月7日卒于北京。1922年自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东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及厦门大学教务长和理学院院长。1945年再度赴美,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从事吸附方面的研究工作。1950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石油学院教授。1954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并任该室主任。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1962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傅鹰1928年在他有关溶液吸附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对著名的特劳贝规则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该研究成果曾被美国一化学家在所著《吸附和色谱》一书中引用。他还在进行液体对固体润湿热的研究中,指出润湿热是总表面能变化的度量,不能完全依靠润湿热的大小来判断固体对液体的吸附程度,并于1929年首创了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方法,有些国外学者在所著的书籍中介绍了这种方法。40年代后期,傅鹰发现了溶液中的多分子层吸附现象,将著名的BET多层吸附公式,由气相中的吸附合理地推广应用于溶液中的吸附,并提出了计算表面活度系数的方法。著有《化学热力学导论》和《大学普通化学》等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