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名实不符
1)  have an undeserved reputation
名实不符
2)  the match between names and actualities
名实相符
3)  wrong tally signature
签名不符
4)  be worthy of the name
名副(符)其实
5)  The facts do not tally
事实不符
6)  Not accord with facts
不符事实
补充资料:名实
名实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名 ,指名词、概念、称谓、名义;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家对名实关系的理解不同,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推动中国哲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展。春秋末期,面对社会变动,“名实相怨”的现象,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试图依周礼的有关等级名分去匡正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讨论了名实关系的问题,提出了名与实应相符的观点。其后。墨子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在于知其名,而在于知其实。及至战国时,出现了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名家,他们第一次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角度讨论了名实关系问题。齐国稷下学派提出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应“ 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 ”的观点 。惠施主张“ 合同异” ,在考察名实关系时强调甚至夸大名的相对性 ,得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的相对主义结论。公孙龙则强调概念间的差异性,主张“离坚白” ,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后期墨家在讨论名实关系中坚持“以名举实”的观点,区分了“达”、“类”、“私”等三类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国末期,荀子对名实之辩进行了总结,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原则,将概念区分为“共名”、“别名”、“大共名”、“大别名”等,揭露了当时出现的“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的逻辑错误,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秦汉以后,名实之辩仍为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并由一般认识论引申到哲学方法论领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