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入世的推崇者
1)  The advocates for China's WTO accession
中国入世的推崇者
2)  China's entry into WTO
中国入世
3)  China s Agriculture after China 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入世后的中国农业
4)  China s Worship of Saints
中国的圣人崇拜
5)  The century of China
中国的世纪
6)  Protocal on the Accession to WTO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入世协定书》
补充资料:中国入世与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加入WTO以后,作为农业应对的措施之一,就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和意义
    
    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这个历史性的变化,使原有的结构不再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调整。
    
    第二,农业的发展由资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约束非常明显。近几年农产品出现卖难的问题,这就是市场约束。
    
    第三,农业生产的任务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小康的需要,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结构对质量重视不够,现在要求有更多的优质产品。
    
    第四,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不能发挥地区的优势。
    
    第五,中国加入WTO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现有的结构不能适应这种竞争。
    
    从这五个方面分析,都要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现在我们正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农业结构调整是非常及时的。
    
    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不是简单多种一点什么,少种一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具体理解战略性调整的意义,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而且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第三,不仅要着眼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它还涉及国民经济的全局和世界范围农业科技革命,而且要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这样一个问题。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层次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由产量最大化调整为效益最大化。效益本身包含产量高低的内容在里面。农业发展进入新的转折时期,很多产品相对剩余,粮食卖不出去,果品卖不出去,农民增收遇到困难,农业结构调整从战略性上考虑,就是把效益,或者利润放在主要的位置考虑。效益的最大化,并不排除产量的最大化。
    
    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就是调优、调高、调活、调富。调优要有优质品种及其栽培技术。调高就是继续提高单产,特别是在有一部分粮食相对比较富足的情况下,压缩粮食面积,调高单产水平尤其重要。调活农村经济,调富农民。这八个字四个原则要同时考虑缺一不可。
    
    农业结构调整操作的层次,一是表层的问题,一是深层的问题。
    
    表层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大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四大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里面,要注意提高牧、渔业的比重,特别是畜牧业产值的比重。在种植业里面,要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
    
    从全国来看,1980年农林牧渔的产值比例,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占75.6%,到1997年降低为56.4%。林业1980年是4.2%,1997年3.3%。畜牧业发展比较快,由1980年的18.4%到1997年的31.0%。渔业由1980年的1.7%到1997年增长为9.3%。种植业的比重总体在降低,畜牧业和渔业在增加。农村经济相对比较活,农业收入得到了增加。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重。从全国来看,1997年大致是8∶2,很多地方达到7∶3,少部分达到6∶4。中东部地区,粮食富足的地方,可以增加经济作物。
    
    表层结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调整产品结构。产品结构主要是发展优质产品、专用产品、特色产品。要以优质产品代替、压缩一般的产品和滞销的产品。专用产品就是按加工的需要选种作物。特色产品,各个地方都应重点发展,特色就是这个地区有优势,甚至是这个地区特有的东西,不能代替的,在市场竞争中有优势的。加入WTO以后,在国外市场也有竞争能力。
    
    第三个表层问题就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适应性。现有区域布局雷同的地方,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农民的种植习惯,安排具有区域优势和传统产品的内容,体现其比较优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