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厌恶 …
1)  hold... in abomination
厌恶 …
2)  disgust [英][dɪs'ɡʌst]  [美][dɪs'gʌst]
厌恶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patients of stroke in basal ganglia have the selective deficit of recognition of disgust expression an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basal ganglia is involved in emotion processing, especially in disgust processing.
目的探讨基底节卒中患者是否存在面孔情绪认知障碍,验证基底节参与面孔情绪加工以及选择性参与厌恶面孔加工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的假说。
2.
Objective The selective deficit of recognition of disgust expression in Wilson and Huntington s disease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basal ganglia is involved in emotion processing, especially in disgust processing.
研究表明Wilson和Huntington疾病患者表现为严重的厌恶情绪面孔的辨别障碍。
3)  averseness [英][ə'və:snis]  [美][ə'vɝsnɪs]
厌恶
4)  Great dislike;abhorrence.
厌恶;憎恶
5)  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
1.
Study on Long Term Asset Allocation Based on Loss Aversion;
基于损失厌恶的长期资产配置研究
2.
Good news early,bad news late: The impact of 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能否解释“好消息提前,坏消息延后”
3.
It argues that "CAO" incident was caused by bounded rationality that lead to confirmation bias,overconfidence and loss aversion besides shortcoming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中航油"事件的成因除了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因素外,还应考虑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而导致的确认偏差、认知失调、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的心里倾向,并提出了控制决策者行为偏差的措施。
6)  aversion therapy
厌恶疗法
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aversion therapy with furazolidone on patients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目的观察呋喃唑酮厌恶疗法戒酒的疗效和安全性。
补充资料:《厌恶》

《厌恶》

是萨特的成名作,也是法国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萨特认为,“从纯粹文学的角度来看,《厌恶》是我最好的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表明了作者的存在主义观点。主人公是个年已30仍未成婚的知识分子,因对飘零生活感到厌倦而返回故里,来到布维勒城,住在一个旅馆里。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着手撰写18世纪法国阴谋家德·洛勒旁侯爵传记。但没过几天,他就觉得一切都令人恶心,因而离开该城前往巴黎。

在萨特看来,人与其周围的一切总是脱节,相互之间既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毫无意义;人和事物的存在,只是存在着,彼此相逢相迎却不能沟通,既无规律可循,也没有因果关系;人生是荒诞的。但是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眼前浮动的一切,就会在你的心里翻腾,令你感到不适,于是就想呕吐、恶心。洛根丁对周围生活产生厌恶,正是作者这一思想的体现。他忙于钻图书馆,查阅资料,疲惫不堪。他发现自己过去确实喜欢过这个人物,但现在只是对这本书感兴趣。最后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他想,既然自己都把握不了自己,又怎能去掌握别人的生活,给他人作传?他每日把发生的事情记下来,不放过任何线索和细节,如街道、人群、咖啡店、公园、大便纸、扑克牌、啤酒杯、各种人的脸等。所有这些事物,既不重要,相互之间也毫无联系。而他自己反而在记录过程中,情绪发生变化,产生了厌恶感。他逐渐地意识到,任何事情都是不可理解和没有意义,生活是荒诞的,“存在就是虚无”。

作者认为,《厌恶》的核心是“孤独”。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孤独”一词。从某种程度上说,主人公“厌恶”的根源就来自于“孤独”。他不满小市民的麻木、庸俗和虚伪,更看不惯资产阶级的凶狠和贪婪。他揶揄、嘲讽小市民根本不懂生活真正的意义,一切行动都只不过在消磨时间。那个宣称自己是人道主义的学者,只知道按图书目录卡的字母顺序读书,真是愚蠢而又怪僻。可自己又怎么样呢?整天忙忙碌碌,不知在干些什么。在无聊中,他与自己并不喜欢的旅店老板娘鬼混,却得知老板娘每天要换一个男人。他希望在情人安妮那里得到安慰和理解,但发现她已变成一个心灰意冷的粗笨女人。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命运难以把握,感到更加恶心。主人公正是从这种陌生感和孤独感中,体会到现实的荒诞。

《厌恶》酝酿的年代,正是西方世界社会处于动荡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刚刚过去,新的战争危机又将来临。席卷西方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更大的混乱。一些人认为“上帝已死”,失去了信仰的依靠,但又找不到正确道路。希特勒上台时,萨特正好在德国研究哲学,目睹纳粹分子的战争狂热和对民主力量的迫害,使他对人们的焦虑、不安、孤独的情绪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这部作品面对的正是这种不合理、丑恶、虚妄和荒诞的社会现实。小说中既有作者对现实的感受与思考,也包含着他对现实的否定和反抗意识。但在作品中,作者没有让自己的主人公在孤独和厌恶中消沉下去,而是给他安排了新的生活:主人公打算撰写另一部书,他完成了从“自为存在”到“自在存在”的超越。

小说用日记体写成,以“我”的思想活动和对人生的看法构成全书内容。虽然没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却层次分明。从他对生活意义感到困惑,个别事物令自己“恶心”,到逐渐扩大,以致包围自己,到最后忽然醒悟,决定尝试拯救自己。线索的发展十分清晰。全书的思想和描述浑然一体,有真实细致的生活细节的再现,也有主人公哲理性的内省过程和心理感受。小说语言朴实、辛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