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奔滕·松波尔帕迪
1)  SOUMPHOLPHAKDY, Bountheung
奔滕·松波尔帕迪
2)  burdigalian [bə:di'ɡæliən]
波尔迪阶
3)  Giacomo Leopardi (1798~1837)
莱奥帕尔迪,G.
4)  MacCabe-Thiele diagram
麦卡波-迪尔图
5)  Ferdinand Tennis
斐迪南·滕尼斯
1.
Ferdinand Tennis, a Germany Socialist, adopted the concepts of Gemeinschaft & Gesellchaft to explain the great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at took place aft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urope.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使用了"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对欧洲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变迁进行诠释,认为共同体是一种自然形成、整体本位的有机体,受本质意志支配,通过默认一致和信仰将人们联系起来;而社会则是非自然形成的、个人本位的机械聚合和人为产物,受选择意志支配,通过法和公众舆论将人们联系起来。
6)  Grothendieck group
格罗滕迪克群
补充资料:莱奥帕尔迪,G.
      意大利诗人。1798年 6月29日出生在教皇辖地一个偏僻落后的城镇雷卡纳蒂。父母都是没落贵族,笃信天主教,思想保守,作风专横。他除了弟弟、妹妹的友爱,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
  
  他从父亲和家庭教师接受启蒙教育,10岁开始利用父亲丰富的藏书,刻苦自学,积累了广博的知识,精通希腊、拉丁文和英、法、西班牙等现代语言,17岁已经是语言学者,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815至1816年,他从学术研究转到文学写作方面,翻译了摩斯科斯的田园诗、荷马的《奥德修纪》第 1章、维吉尔的 《埃涅阿斯纪》 第 2章以及传为荷马作品的《蛙鼠之战》, 创作了《海神颂》, 假托译自新发现的希腊文抄本。7年书斋生活毁坏了他的健康,他经常患病,觉得生命不会太长了。1816年,写出了第一首抒情诗《死的临近》,抒发了当时的思想情绪,艺术上显示出但丁和彼特拉克的影响。1817年底,写出第一首有独创性的诗《初恋》,表达对已婚的表亲杰尔特鲁德·卡西的没有表露的爱情,以及她离开后所感到的悲哀。
  
  1817年初,他开始和爱国文学家彼特罗·乔尔达尼通信,诉说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及生活在家乡的苦闷。乔尔达尼发现了他的天才,经常给以指导,促进了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发展,1818年 9月还曾来雷卡纳蒂访问他。
  
  在这位爱国文学家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乔尔达尼离开雷卡纳蒂后,他写了两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致意大利》(1818)和《但丁纪念碑》(1818)。前者歌颂祖国过去的光荣,谴责意大利人为外国作战,不为祖国争取自由,并借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之口,描写斯巴达克健儿抗击波斯侵略、在温泉关为国捐躯的壮烈场面,以衬托意大利人的卑怯;后者描写意大利在法国统治下所受的摧残和意大利人随拿破仑远征俄国葬身冰天雪地中的惨状,呼吁同时代人不再为侵略战争流血,并以爱国诗人但丁的崇高形象,激励他们继承光荣的历史传统,为拯救祖国而奋斗。这两首诗洋溢着崇高的爱国情操,雄浑悲壮,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是彼特拉克以后意大利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成为民族复兴运动时期自由战士心中的火种。
  
  莱奥帕尔迪在偏僻的家乡因没有人可以交流思想而感到孤独,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渴望得到爱情,又因貌丑多病,希望破灭,急欲去外地求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父亲怕他和自由派交往,拒绝了他的请求。1819年7月,他计划逃走,没有成功,又加上患眼病9个月不能读书,因而感到世间一切虚无空幻,人生没有幸福可言。最后抛弃了宗教和灵魂不灭的信仰,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的悲观哲学思想。这是复辟时期欧洲文学中出现的悲观主义思潮的反映。
  
  1819至1821年间,他所写的《无限》、《节日的夜晚》、《致月亮》、《孤独的生活》等最初的田园诗,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思想和情感。例如,《无限》(1819)在寥寥15行诗中,以高度概括的手笔,写出诗人独坐在小山上,思考宇宙的无穷和永恒,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的意境;《节日的夜晚》(1820)写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想到自己爱情上的不幸,人世一切无常,伟大的罗马帝国已成陈迹,内心充满悲怆情绪的情景。诗中以小山和篱笆以及月光下的屋顶和菜园这些平常的景物,引起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他的田园诗共同的艺术特色。
  
  这个时期,他还写了一些哲理抒情诗,其中有的还贯串着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在《致安杰罗·玛伊》(1819)里,赞美玛伊发现了西塞罗《论共和国》的抄本,要求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和成就作为光复祖国的精神武器;在《为保丽娜妹的婚礼而作》(1821)里,呼吁意大利妇女克尽鼓舞丈夫、养育健壮的后代的责任,不辜负祖国的厚望;在《致球赛胜利者》(1821)里,号召青年锻炼体魄,拯救祖国。但是,《小布鲁图斯》(1821)和《萨福的最后之歌》(1822),则充满颓丧绝望的情调。前者叙述古罗马政治家布鲁图斯兵败自杀,哀叹美德虚幻无用,宗教是欺骗,命运的力量不可抗拒;后者写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由于生来貌丑,因得不到爱情和幸福而绝望自杀,这些都是作者自身的思想面貌的真实写照。
  
  1822年11月,他终于得到父亲许可,前往罗马。但他对罗马非常失望,把罗马社会看作"文学和风俗的粪堆",只有在诗人塔索墓前,感动得落泪。由于教廷怀疑他的政治和宗教观点,他在罗马未能找到工作。次年4月返回家乡。1825年7月,他应聘去米兰主编《西塞罗文集》,先后寓居米兰、博洛尼亚、佛罗伦萨和比萨。在佛罗?兹渭庸杂膳杉幔煌馑嵌怨仪巴镜睦止劭捶ā?1828年11月,因健康情况恶化而返回雷卡纳蒂。
  
  从1822年秋至1828年最初的几个月,他几乎没有写诗,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散文《道德小品集》,其中的作品绝大部分是1824年在家乡写成,1827年在米兰出版。1834年再版时,又加上两篇文章,总共26篇。文章大多采取论说或对话形式,讲话者几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或虚构的人物,内容主要是阐明作者的悲观哲学观点,可作为他的诗的思想内容的很好的诠释,文笔朴素凝练,是标准的意大利古典散文。
  
  1828至1830年他在家乡滞留的一年半时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他渴望逃出这个"活人的墓穴"。1830年 4月,终于接受托斯康纳不具名的朋友们募集的救济金,永远离开了他所厌恶的家乡。然而,这一时期却是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1828年 4月,他在比萨已经写出优秀的田园诗《致席尔维娅》,怀念他所爱慕的、10年前死去的少女(他父亲车夫家的女儿),以她来象征已经消逝的青春和希望;席尔维娅在他的笔下成为意大利抒情诗中最动人的少女形象。回到家乡后,又陆续写成一系列出色的田园诗《孤独的麻雀》(1829),写一只在春天独自唱歌飞翔的麻雀,以它来比拟自己孤寂地度过青春;《回忆》(1829),咏叹青春是"枯寂的人生的唯一花朵",叹息自己在"鄙野的家乡小城镇"里虚度了这个美好的时代,回忆自己爱慕的少女奈丽娜,她的"一生如梦一般"流逝过去;《暴风雨后的平静》(1829),描写雨过天晴、人人喜悦的情景,表明"人生的欢乐只是痛苦的间歇";《乡村的星期六》(1829),描写星期六晚上村里的人都沉浸在各自的生活乐趣中,因为明天将带来悲哀和厌倦;《一个亚洲游牧人的夜歌》(1830),通过孤独的游牧人对月亮和羊群发问的形式,说明人生只是走向死的历程,毫无幸福和意义可言。这些诗以传神的笔触,勾画人物形象,描绘自然景色,抒写思想情感,文笔凝练朴素,格律自由多变,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1830年离开家乡后,在佛罗伦萨住了大约两年,和那不勒斯青年安东尼奥·拉涅里结下深厚友谊。1831年2月,烧炭党在摩德纳和博洛尼亚发动起义,推举他为博洛尼亚议会代表,他加以拒绝,不相信起义能够成功。同年11月,他的《歌集》出版,立即使他居于欧洲诗人的前列。1833年10月,他和拉涅里一起在那不勒斯定居,并写下了他的晚期作品:《翻案诗》(1834)讽刺当时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关系,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罪恶,讥笑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但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持怀疑态度;在抒情诗《金雀花》(1836)里,明确提出"自然是人类的生母,就其意志来说,则是人类的继母",人类如同维苏威火山上的金雀花,永远处于被自然毁灭的危险中,号召人类消除争端,对共同的敌人自然作斗争,这是诗人从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所得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结论;政治讽刺诗《蛙鼠之战续篇》(1837)以1820年那不勒斯革命为背景,主要嘲讽奥地利统治者和意大利自由派,认为前者倒行逆施,后者软弱无能,都是意大利复兴的障碍。诗中用青蛙代表僧侣,用老鼠代表那不勒斯人,还用象征性的诨名影射奥地利皇帝弗兰契斯科一世、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四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让他们也以动物的形象出现,而加以无情的讽刺。
  
  1837年 6月14日,莱奥帕尔迪病死在那不勒斯。他最后一首诗《月落》是死前两小时完成的。他在1817至1832年间随时写下来的《杂记》,于1898至1900年陆续出版,这部书和他的《书信集》都是研究他的思想和作品的重要文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