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干酪不易消化。
1)  Cheese doesn't digest easily.
干酪不易消化。
2)  Cheese is bad for the digestion.
干酪不利于消化。
3)  caseate [英]['keisi,eit]  [美]['kesɪ,et]
干酪化
4)  Chees doesn't digest easily.
奶油不易消化。
5)  Kerogen evolution
干酪根演化
6)  labile kerogen
不稳定干酪根
补充资料:干酪根成油说
      石油有机成因的一种学说,也称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说。这一学说认为,石油主要是由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无机酸、碱及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也译酐酪根),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生成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野外观察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已就干酪根生油的地球化学依据、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干酪根的类型、干酪根的演化等有关干酪根成油机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数石油地质学家确信,石油的生成,不仅仅是有机质中原有烃类的富集过程,更主要在有机质埋藏过程中新生成烃类,只有当达到一定温度或埋藏深度时,有机物质才能大量转化成石油。
  
  70年代,法国的B.P.蒂索等以巴黎盆地下托尔页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干酪根转化成油的机理。其结论可以大致概括为:①页岩中烃类含量在埋深小于1500米时增长十分缓慢,而埋深大于1500米时增长十分明显。与此同时,页岩中的干酪根含量在埋深小于1500米时变化很不显著,而当埋深大于1500米时,含量明显减少。这表明当埋深大于1500米时,干酪根转化成烃类。②甲醇-丙酮- 苯的混合溶剂(缩写MAB)抽提物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减少,但当埋深为1500米上下时,其含量基本稳定。MAB 抽提物是干酪根向烃类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③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随埋深增加的变化趋势与烃类基本一致,但不如烃类增长显著。它们是干酪根成烃过程的副产物。④烃类含量与干酪根含量随埋深的变化曲线的转折点的一致性(都在埋深为1500米处)表明,干酪根大量成油需要一定的埋藏深度,或者说干酪根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大量成油。
  
  除温度因素外,在干酪根的热降解中,时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但居于次要地位。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母质产生石油的数量和时间呈线性关系,而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基于上述思想,N.V.洛帕京于1971年提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即用时间-温度指数(TTI)表示成熟度,该方法经D.韦普尔斯(1980)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运用。
  
  干酪根的数量,是根据地壳的有关参数、沉积岩石的平均比重及沉积岩石中的干酪根平均含量估算的。地壳(岩石圈)表面积为5.10×108平方公里,地壳平均厚度为17公里,沉积岩在岩石圈中只占岩石总量的5%,这样就可以算得地球上沉积岩石的总体积为 4.3×108立方公里。假设沉积岩石的平均比重为2.3,则地球上沉积岩石的总重量大致为 1018吨。若沉积岩石中的干酪根平均含量为0.3%,那么,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大约为,3×1015吨。世界油气资源总量(天然气是按1000立方米相当原油1吨折算)的粗略估计为1012吨。可见,全球干酪根的数量大约是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3000倍,为形成众多的油气田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证。
  
  干酪根成油说已经从一种假说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并成为指导石油勘探工作和科学评价油气资源的一个重要依据。
  
  

参考书目
   B.P.蒂索、D.H.威尔特著,郝石生等译:《石油形成和分布》,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B.P.Tissot,D. H. Welte,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Springer-Verlog,Berlin Heidelberg,New York,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