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罗马教会
1.
He advocated smashing the trammels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uilding the independent national church, replacing Pope s authority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Bible, and negating Pope and priest s privileged position and special function.
他主张摆脱罗马教会的束缚 ,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以《圣经》的权威代替教皇的权威 ,否定罗马教皇及教士的特权地位和特殊作用 ,因而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动摇了罗马教会统治的理论基础 ,对英国历史发展乃至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
3) Roma church chant
罗马教会圣咏
4) Apostolic See
罗马教会之别称
5) the Vatican
罗马教廷
1.
The Diplomatic Experience of the Later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Vatican;
晚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外交历程
2.
In the history of Far East colony and Catholicism mission in 16th to 17th century, Patronage occupied an outstanding position therein, and therefore, a violent contention was spread among Portugal, Spain, France and the Vatican leaving deep impact on the history.
在16-17世纪的远东殖民史、天主教传教史中,保教权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罗马教廷为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6) supreme pontiff
罗马教宗
补充资料:教会罗马字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来华传教士制订和推行的各种罗马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主要指基督教传教士用来翻译《圣经》和帮助教徒学文化的方言罗马字。
教会罗马字的产生和推行 教会罗马字产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那时海运开放,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他们为了使教徒很快能够阅读《圣经》,把它译成方言,用罗马字拼写。教徒们学会这种言文一致的方言罗马字后,不但可以读《圣经》,也用来学文化。
教会罗马字最早产生于福建厦门,厦门话罗马字又叫"厦门白话字",于1850年制订。在这之后,陆续出现了宁波话、潮州话、海南话、兴化话、神州话、莆田话、客家话、上海话、台州话、建瓯话、温州话、官话(北京话)等方言罗马字。这些方言罗马字在各地推行了几十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出版过17种方言的《圣经》,销数达10多万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厦门白话字", 除了《圣经》(见图)外,还出版了《圣经故事》、《四书译注》、《闽南音圣诗》以及小学用的修身、历史、地理、生理、数学等课本,出版物总数在120万册以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外能使用"厦门白话字"的人,还有10万左右。
天主教会也做过一些罗马字的工作,在山东制订了山东话罗马字方案, 出版有罗马字的 《国民小报》和《教理回答》等书报。在台湾省台南也出版了闽南方言的类似的书报。
教会罗马字在民国成立后不再盛行,因为中国制订了"注音字母",兴起了国语运动。
"厦门白话字"方案简介 "厦门白话字"一共有23个字母,其中17个是单字母,5个是双字母,1个是三字母。
字母 这23个字母构成17个声母和41个单韵母。其中ts、tsh只拼a、o、o.、u,ch、chh只拼i、e,但民间喜用ch、chh,不用ts、tsh。
声母
韵母
声调符号
阴平(无号)阳平┇ 上声怚阴去惽 阳去-阴入(无号,加-p、-t、-k、-h)阳入喤(加-p、-t、-k、-h)
拼写举例
Lín tióh tùi b▇-hoa-kó chhiū chhú phì-jū:tng ì ki nńg hi圝h hoat ê sùi,chiū tsai hē-thinkūn lah.
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摘自厦门话罗马字《马太福音》第24章32节)。
各种教会罗马字的比较 各种教会罗马字都采用了罗马字母(拉丁字母),而且都只用于拼写各地的方言,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各种教会罗马字的不同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在用罗马字代替汉字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大多数推行者主张用罗马字代替汉字,认为"为了大多数人,目前那繁难的书写方法,必须彻底让位给那更实用、更少图形化、用罗马字母来代替的拼音制度","我们全部希望有那么伟大的一天,到那时候,中国各部分的文盲将要能够用一种拼音文字阅读",甚至认为"繁难的方块字是20世纪最有趣的时代错误"。少数人主张把罗马字作为给汉字注音和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代替汉字。例如宁波话的《马可福音书·序文》里说:"这一本《马可福音书》是用汉字和罗马字并排印的,为的是要帮助已识罗马字的人再学汉字。因其读罗马字时可以并看汉字,一个一个,一句一句,常用汉字渐都认识。若遇着了不认识的生字,就可以从罗马字里看这个生字是什么音,也能达到其中的意。"
②在方案的设计上存在不统一以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主要有:
a.同音异符。例如同是 [奅]音,上海话拼写为au,莆田话为捁,同是 [y]音,福州、建瓯、莆田拼写为掽,宁波、台州为ü,上海为ui,广州为ue。[徲],上海用z,如"思"作sz,而宁波、台州不用任何字母,"思"作s。同是[堭]音,上海、宁波、台州、厦门、广州作ts,建瓯、福州、莆田作c。同是[p']音,上海、宁波、台州、广州作p',建瓯、福州、莆田作p,厦门、潮州、梅县作ph。
b.同符异音。例如au在多数地方用于表示[au],上海却表示[奅]。掽在潮州音表示 [嚕],而在其他地方表示[y],an在上海表示[ε],在潮州表示[a嬜],在其他地方却是[an]。
c.标调法不一致。首先是标调或不标调不一致,大多数地方是标调的,宁波、温州、台州却不标调。其次是所用的标调符号不一致,例如同是阳平,在不同的方言罗马字中却分别用了惽┇怚-等4种符号。上海又与众不同,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圈读法,用一个小半圆圈标在左上角和右上角旁边表示上声和去声,平声不标,入声用-k或-h表示。
d.词的分写连写不一致。除了多音节的人名、地名用短横连起来,并且首母大写之外,其他的词语分写连写很不统一,不过,已经明显有了词的概念和按词连写的趋向。
教会罗马字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字改革运动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书目
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上海时代出版社,1948。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79。
黄典诚:《从闽南的"白话字"看出拼音文字的优点》,载《中国语文》,1953,7月号。
教会罗马字的产生和推行 教会罗马字产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那时海运开放,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他们为了使教徒很快能够阅读《圣经》,把它译成方言,用罗马字拼写。教徒们学会这种言文一致的方言罗马字后,不但可以读《圣经》,也用来学文化。
教会罗马字最早产生于福建厦门,厦门话罗马字又叫"厦门白话字",于1850年制订。在这之后,陆续出现了宁波话、潮州话、海南话、兴化话、神州话、莆田话、客家话、上海话、台州话、建瓯话、温州话、官话(北京话)等方言罗马字。这些方言罗马字在各地推行了几十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出版过17种方言的《圣经》,销数达10多万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厦门白话字", 除了《圣经》(见图)外,还出版了《圣经故事》、《四书译注》、《闽南音圣诗》以及小学用的修身、历史、地理、生理、数学等课本,出版物总数在120万册以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外能使用"厦门白话字"的人,还有10万左右。
天主教会也做过一些罗马字的工作,在山东制订了山东话罗马字方案, 出版有罗马字的 《国民小报》和《教理回答》等书报。在台湾省台南也出版了闽南方言的类似的书报。
教会罗马字在民国成立后不再盛行,因为中国制订了"注音字母",兴起了国语运动。
"厦门白话字"方案简介 "厦门白话字"一共有23个字母,其中17个是单字母,5个是双字母,1个是三字母。
字母 这23个字母构成17个声母和41个单韵母。其中ts、tsh只拼a、o、o.、u,ch、chh只拼i、e,但民间喜用ch、chh,不用ts、tsh。
声母
韵母
声调符号
阴平(无号)阳平┇ 上声怚阴去惽 阳去-阴入(无号,加-p、-t、-k、-h)阳入喤(加-p、-t、-k、-h)
拼写举例
Lín tióh tùi b▇-hoa-kó chhiū chhú phì-jū:tng ì ki nńg hi圝h hoat ê sùi,chiū tsai hē-thinkūn lah.
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摘自厦门话罗马字《马太福音》第24章32节)。
各种教会罗马字的比较 各种教会罗马字都采用了罗马字母(拉丁字母),而且都只用于拼写各地的方言,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各种教会罗马字的不同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在用罗马字代替汉字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大多数推行者主张用罗马字代替汉字,认为"为了大多数人,目前那繁难的书写方法,必须彻底让位给那更实用、更少图形化、用罗马字母来代替的拼音制度","我们全部希望有那么伟大的一天,到那时候,中国各部分的文盲将要能够用一种拼音文字阅读",甚至认为"繁难的方块字是20世纪最有趣的时代错误"。少数人主张把罗马字作为给汉字注音和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代替汉字。例如宁波话的《马可福音书·序文》里说:"这一本《马可福音书》是用汉字和罗马字并排印的,为的是要帮助已识罗马字的人再学汉字。因其读罗马字时可以并看汉字,一个一个,一句一句,常用汉字渐都认识。若遇着了不认识的生字,就可以从罗马字里看这个生字是什么音,也能达到其中的意。"
②在方案的设计上存在不统一以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主要有:
a.同音异符。例如同是 [奅]音,上海话拼写为au,莆田话为捁,同是 [y]音,福州、建瓯、莆田拼写为掽,宁波、台州为ü,上海为ui,广州为ue。[徲],上海用z,如"思"作sz,而宁波、台州不用任何字母,"思"作s。同是[堭]音,上海、宁波、台州、厦门、广州作ts,建瓯、福州、莆田作c。同是[p']音,上海、宁波、台州、广州作p',建瓯、福州、莆田作p,厦门、潮州、梅县作ph。
b.同符异音。例如au在多数地方用于表示[au],上海却表示[奅]。掽在潮州音表示 [嚕],而在其他地方表示[y],an在上海表示[ε],在潮州表示[a嬜],在其他地方却是[an]。
c.标调法不一致。首先是标调或不标调不一致,大多数地方是标调的,宁波、温州、台州却不标调。其次是所用的标调符号不一致,例如同是阳平,在不同的方言罗马字中却分别用了惽┇怚-等4种符号。上海又与众不同,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圈读法,用一个小半圆圈标在左上角和右上角旁边表示上声和去声,平声不标,入声用-k或-h表示。
d.词的分写连写不一致。除了多音节的人名、地名用短横连起来,并且首母大写之外,其他的词语分写连写很不统一,不过,已经明显有了词的概念和按词连写的趋向。
教会罗马字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字改革运动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书目
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上海时代出版社,1948。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79。
黄典诚:《从闽南的"白话字"看出拼音文字的优点》,载《中国语文》,1953,7月号。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