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古代罗马社会
1)  ancient Roman society
古代罗马社会
1.
Homosexuality in ancient Roman society resulted o nly from their practice of Hellenization.
古代罗马社会中的同性恋是“希腊化”的结果。
2)  Ancient Rome
古代罗马
1.
Based on Greek education elite, the education of Ancient Rome developed and brought forth new ideas, and the Roman educational mode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meet the needs of Roman country had come into being.
古代罗马的教育在汲取希腊教育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适合罗马国家需求、颇具特色的罗马教育模式,这不仅对于古代世界和后世西方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历史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亦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3)  ancient society
古代社会
1.
In the ancient society,to assimilate and mix the different groups,cultures and concepts are the basic requests of establishing the tolerant mutually depended,stable and devel.
文章以阐释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之渊源为切入,剖析了儒家学说在促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社会政治共识与多元文化建构方面的人文理想,而古代社会系统对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也正是建构相互宽容、相互依存、安定有序、共同发展的当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
The millennium of ancient society (the 6th century B.
古代社会盛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中国、印度和希腊皆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
4)  RomanForum
古代罗马广场
1.
Analysingthe specialspace characteristicof publicsquare,thisthesissummarizesthe historicalbackgroundof ancientRomanForumwiththe Connectionof Bazaar and Acropolis,to expound the necessityof humanismin design of public square whichis the elementalexteriorlivingspace inurbanlife.
分析广场作为逆序法则下图底关系产物的空间特征,论述了广场作为城市基本外部生活空间所应当具备的人文色彩,并以古代罗马广场的二重性———“市场”与“卫城”的结合与相互关系引发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风格倾向的思考,以鹿特丹功能主义的和拉丁文化传统的两个广场规划实例说明人文主义色彩与城市广场风格的关系。
5)  Ancientry Mongolia Community
古代蒙古社会
1.
Genghis Khan Adores in Ancientry Mongolia Community;
古代蒙古社会的成吉思汗崇拜
6)  Greco-Roman society
希腊罗马社会
补充资料:古代罗马
古代罗马
ancient Rome

   公元前10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奴隶占有制城邦,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而成为横跨欧、亚、非3洲的庞大的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逐渐演化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起源于意大利拉提乌姆平原台伯河左岸距海约20千米处。此地多丘陵,间有谷地,宜于农牧。公元前1000年左右,属印欧语系的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其中一支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他们在丘顶建立村落,务农牧,用铁器。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为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的罗马人公社。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国家的过渡。
   史称公元前8~前6世纪为王政时代。当时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并具有军事民主制各机构:库里亚(胞族)会议、元老院和王(王政因以得名)。但内部阶级分化、家长奴隶制和保护制关系业已发生,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传说王政时代共有7王,第一王罗慕洛始建罗马城。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罗马共和时代 王政时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传说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共和国。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和征服意大利,构成早期共和时代历史的主要过程。贵族把持政权,广占公有地;平民则无权而且苦于赋税和兵役,甚至陷于债务奴役的罗网。为争取政权、土地和取消债务奴役,平民与贵族进行了2个世纪之久的斗争,终于取得设置保民官和平民会议、担任高级官职、颁行《十二铜表法》、废止债务奴役等一系列权益。上层平民与原有的氏族贵族融合而成豪门贵族,共同把持政权;广大普通公民的要求也部分得到满足。
   罗马立国之初,地促势微,四面受敌,屡陷危亡之境。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38年瓦解)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征服了当地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至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整个意大利半岛除北部波河流域外,尽为罗马属地。罗马在被征服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除在被征服地区设置具有军事据点性质的殖民地外,还把屈从于罗马的意大利人公社划分为有投票权的自治公社、无投票权的自治公社、同盟者、臣属地等不同类型进行统治。
   
   

地中海沿岸沙布拉萨的罗马时代遗迹


   
   统一意大利之后,罗马进而向海外扩张,于是与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激烈冲突。经过3次布匿战争,迦太基遭到彻底毁灭(前146),罗马势力扩及整个西部地中海。与此同时,罗马也不断向东部地中海扩张。经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被征服民族曾进行英勇的反抗,均遭残酷镇压。至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已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然大国。在意大利以外的广大被征服地区,罗马相继设置行省进行统治。
    随着领土的迅速扩张,大批掠夺来的奴隶和财富源源流入,促进了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公元前3~前2世纪,意大利工商业日趋繁荣,大批元老利用被保护人和被释奴隶追逐商贾之利。随着行省的增加而势力日盛的骑士,逐渐形成新的富有奴隶主阶层,并与元老争夺政治权力。贵族和富人依恃财势侵吞、租占、购买公有地,兼并小农土地。组织奴隶占有制庄园,经营商品化、专业化的园艺业以及谷物种植业和牧场。古代罗马大地产制的发展,导致小农失地破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无业游民。当时的奴隶制社会空前繁荣。奴隶来源广泛,数量激增,有手工业奴、农业奴、家奴、角斗奴等多种。奴隶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在此期间,罗马城邦陷于危机,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酿成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公民内部利益不同的阶层和集团之间激烈的斗争以及被压迫民族武装反抗罗马奴役的战争。公元前137年(一说前138)爆发的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揭开了内战时代的序幕。不久发生了由奴隶主阶级改革派格拉古兄弟领导的、以城乡平民争取土地和民主权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见格拉古兄弟改革)。此后,罗马公民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以元老院保守集团为首的豪门贵族形成贵族派,与之对立的是得到骑士阶层和城乡平民支持的民主派。前者维护以元老院为核心的共和体制和既得利益;后者则力求通过改革分配土地、减免债务和打破豪门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G.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于公元前90年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罗马虽然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但不得不授予意大利人罗马公民权。
    公元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L.C.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见斯巴达克起义)震撼了整个意大利,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制的灭亡。公元前60年,M.T.西塞罗和G.J.凯撒,与G.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凯撒势力因高卢战争(前58~前51)日见膨胀。克拉苏急于事功,公元前53年死于侵略安息之战。庞培与元老院勾结反对凯撒。凯撒于公元前49年1月出敌不意渡过鲁比肯河,直趋罗马。庞培不战而逃。翌年,法萨卢一役,庞培全军覆没。凯撒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斯巴达克起义(绘画)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公元前43年,3个凯撒派人物M.安东尼、M.A.李必达、G.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政治。三头肃清政敌之后 ,屋大维于公元前36年剥夺李必达兵权,与安东尼争雄。公元前31年,双方战于阿克提乌姆海角,安东尼败逃埃及,次年自杀。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 ,于是屋大维确立了个人的专制统治,共和国宣告覆亡。罗马从此进入奴隶制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时代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实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奥古斯都在位56年。对内强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整顿国家机构,调整政策措施;对外则继续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从而造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前期帝国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公元68年)、弗拉维王朝(公元69~96年)和安东尼王朝(96~192)。各王朝竭力加强皇权,建立和完善官僚体系,改进军事体系,调整帝国境内不同阶层以及罗马与各行省的关系。安东尼王朝皇帝M.U.图拉真把帝国版图扩展到最大规模:西起不列颠,东迄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抵北非。由于政局稳定、商路畅通等原因,前期帝国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贸易远达中国。帝国境内长达百余年的罗马和平,促进了奴隶占有制关系在欧、亚、非广大地域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193年塞维鲁王朝 (193~235)建立后,进入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284)。在这一时期,外患四起,内乱不已,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皇帝更迭频繁,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行省分裂活动盛行。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近卫军长官G.A.V.戴克里先于284年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为了更有效地镇压人民群众的起义和抵御外患,他实行四帝共治制,整编军队,改革税制(见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统治,并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 ,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在位)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的危机表现得尤为严重: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大地产制不断发展,自治市没落,许多中、小土地所有者沦为隶农。人民起义和外族进犯汇成洪流,不断冲击帝国的腐朽统治。西哥特人由巴尔干半岛转战至意大利,410年兵临罗马城下,得城内奴隶策应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 。同时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 9月 ,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因其社会经济特点和历史条件的差异而未与西罗马帝国一起覆亡。它历经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于7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古罗马文化  罗马人在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富有特色的罗马法和法学,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仍然存在的许多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其恢宏构想和巧妙结构令人赞叹。以凯撒、西塞罗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P.维吉尔、Q.贺拉斯、P.奥维德等人为代表的罗马诗歌,以T.李维、C.塔西佗等人为代表的罗马史学,是世界各国学者研讨的对象。在罗马帝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给整个人类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发展打上了至为深刻的烙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