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Zi shan relics
鲻山遗址
4) Huangshan site
黄山遗址
1.
All of the texture of jade articles unearthed at Huangshan site are Dushan jade.
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的质地均为独山玉质,器形主要为各类生产工具,其制作大体经过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工艺过程。
5) Luoshan site
罗山遗址
1.
The well-preserved Luoshan site in Zhongxiang was investigated by Institute of Histori- cal Geology,Wuhan University and Zhongxiang Municipal Museum in December,2006,and its date is suggested to a range from the middle or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Han or Jin dynasty.
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钟祥市博物馆合作,对位处钟祥汉西地区的罗山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发现这是一处保存较好的东周时期遗址,具体年代约为春秋中晚期至汉晋,战国遗物较多见。
6) Xishan site
西山遗址
1.
In this paper,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sand-tempered and pure-clayed pottery excavated from the Xishan site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transient hot wire method.
用瞬态热丝法对西山遗址出土的泥质陶和搀砂陶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 。
2.
Parafunctional and other tooth wear,caries and antemortem tooth loss,as well as other oral health indicators and cultural-related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on dental remains dating to the Pre-Qin period from the Xishan site,Lixian County,Gansu Province.
本文以甘肃礼县西山遗址早期秦人的遗骸资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牙齿磨耗、龋病、生前牙齿脱落、上下颌骨表面骨质隆起等指标作为主要观察内容,与国内外相关样本组作对比分析;与此同时,结合食谱分析结果,西山先民饮食状况较为复杂多样,总体上以肉食居多,植物性食物也占一定比例;推测早期秦人的经济模式应为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模式。
补充资料:金牛山遗址
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辽宁省营口县南7公里的金牛山,东距渤海湾20公里。该山是一座由震旦纪的白云质大理岩、石灰岩和云母片岩夹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的孤立山丘,海拔 69.3米,面积为0.308平方公里。遗址包括 4个化石地点(编号 A、B、C、D )。从197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辽宁省文物部门对金牛山 A点和 C点进行了多次发掘。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地方合作进行了发掘。1986~1988年,北大考古系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联合对A点进行了3次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 A点:是一洞穴堆积。位于山的东南隅。已发掘面积约60平方米,出露的地层堆积厚12.5米,共分 8层。以第 4层为界,可分上、下两部。1984年发掘A点第6层棕红色细砂夹角砾层的底部时,发现一批保存较完整的人类化石,包括头骨(缺下颌骨)、脊椎骨、肋骨、髋骨、髌骨、尺骨和手、足骨、跗骨等50余件,属于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命名为金牛山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该地层经铀系法测定距今约28万年,对研究直立人向智人过渡阶段的人类体质特征有重要意义。但有的学者认为该化石属于早期智人阶段。
与人类化石同层出土的还有灰堆,内有多量烧骨,以啮齿类和肢骨片为主。发现的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共70余种。主要有最后似剑齿虎、中国貉、肿骨大角鹿、巨氏大河狸,三门马、梅氏犀、硕猕猴、李氏野猪和中华缟鬣狗等古老种属,其中最后似剑齿虎和中国貉为第三纪和早更新世残余种,其他多为中更新世典型动物。金牛山动物群与周口店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非常相似,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② C点:也是一洞穴堆积,位于山的西北坡,1974、1975年进行了发掘,可分 6层。在下部地层(第4层以下)中,发现有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的原料为石英,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核较少,石片较多。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前者数量较多,可分直刃、复刃和半圆形3种,以一面加工为主。这些石器的打制方法、加工方法和类型,与北京人很相似。在灰烬层中含大量烧骨、烧土,说明当时人类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烧骨多为兔类、啮齿类和鹿类的肢骨。发现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葛氏斑鹿、三门马、梅氏犀、大河狸和硕猕猴等20余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在上部地层中,发现了两件磨制的骨器。动物化石有赤鹿、披毛犀和鸵鸟,时代偏晚,已进入晚更新世。
金牛山遗址设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金牛山工作站,负责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划定保护范围,修建了围墙。1990年对A点洞穴进行了维修加固。
① A点:是一洞穴堆积。位于山的东南隅。已发掘面积约60平方米,出露的地层堆积厚12.5米,共分 8层。以第 4层为界,可分上、下两部。1984年发掘A点第6层棕红色细砂夹角砾层的底部时,发现一批保存较完整的人类化石,包括头骨(缺下颌骨)、脊椎骨、肋骨、髋骨、髌骨、尺骨和手、足骨、跗骨等50余件,属于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命名为金牛山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该地层经铀系法测定距今约28万年,对研究直立人向智人过渡阶段的人类体质特征有重要意义。但有的学者认为该化石属于早期智人阶段。
与人类化石同层出土的还有灰堆,内有多量烧骨,以啮齿类和肢骨片为主。发现的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共70余种。主要有最后似剑齿虎、中国貉、肿骨大角鹿、巨氏大河狸,三门马、梅氏犀、硕猕猴、李氏野猪和中华缟鬣狗等古老种属,其中最后似剑齿虎和中国貉为第三纪和早更新世残余种,其他多为中更新世典型动物。金牛山动物群与周口店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非常相似,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② C点:也是一洞穴堆积,位于山的西北坡,1974、1975年进行了发掘,可分 6层。在下部地层(第4层以下)中,发现有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的原料为石英,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核较少,石片较多。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前者数量较多,可分直刃、复刃和半圆形3种,以一面加工为主。这些石器的打制方法、加工方法和类型,与北京人很相似。在灰烬层中含大量烧骨、烧土,说明当时人类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烧骨多为兔类、啮齿类和鹿类的肢骨。发现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葛氏斑鹿、三门马、梅氏犀、大河狸和硕猕猴等20余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在上部地层中,发现了两件磨制的骨器。动物化石有赤鹿、披毛犀和鸵鸟,时代偏晚,已进入晚更新世。
金牛山遗址设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金牛山工作站,负责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划定保护范围,修建了围墙。1990年对A点洞穴进行了维修加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